你的購物車現在是空的!
南美洲花卉種植業指南
南美洲已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花卉產區之一,足以與荷蘭等傳統花卉強國相媲美,並與非洲生產商直接爭奪全球市場份額。南美洲的花卉種植業是一個成熟的農業綜合企業,它融合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數十年的專業經驗、大量的外國投資以及優越的地理位置,從而服務於西半球乃至全球市場。
南美洲花卉產業以其多樣性著稱——從安第斯山脈高地的大規模玫瑰種植到亞馬遜盆地的熱帶花卉專業栽培,從傳統的鮮切花農場到創新的觀賞植物苗圃,應有盡有。該產業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以來,已發展成為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僱用了數十萬名工人,並成為整個南美大陸農村經濟的基石。
與幾乎完全專注於歐洲市場的非洲不同,南美洲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夠有效地服務歐洲和北美市場,一些生產商甚至將產品銷往亞洲。這種雙重市場准入,加上有利的貿易協定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使南美洲種植者在全球花卉貿易中成為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歷史發展與演變
現代南美花卉產業起源於1960年代,當時一些具有歐洲背景的先驅種植者認識到南美洲赤道高地具有全年種植花卉的潛力。哥倫比亞率先成為主要參與者,波哥大附近的一些富有創業精神的農民開始種植康乃馨和菊花用於出口。
該行業的突破發生在1970年代,當時哥倫比亞種植者成功打入美國市場,充分利用了消費者對鮮花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美國國內鮮花生產的局限性。波哥大和邁阿密之間可靠的空運線路的建立,搭建了一座“鮮花橋樑”,這成為該行業出口模式的基礎。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該行業迅速擴張,這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驅動:美國為支持合法農業替代毒品作物種植而提供的貿易優惠;收穫後處理技術的進步;適合熱帶高地條件的新品種的開發;以及隨著全球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對鮮花的全球需求不斷增加。
在1990年代,厄瓜多爾崛起成為哥倫比亞的主要競爭對手,最初專注於玫瑰生產,並迅速以其卓越的品質贏得了聲譽。厄瓜多爾玫瑰產業受益於其較晚進入市場,這使得種植者從一開始就能夠採用更現代化的溫室技術和生產系統。
在此期間,其他南美國家也發展出了規模較小但同樣重要的花卉產業。巴西主要專注於其龐大的國內市場,而秘魯、委內瑞拉和哥斯達黎加(儘管位於中美洲,但通常被歸類為南美生產國)則在該行業中佔據了獨特的市場地位。
21世紀帶來了產業整合與多元化的雙重變革。大型跨國花卉公司收購了大量農場,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市場准入,但也引發了關於本地所有權和控制權的擔憂。同時,花卉產業也從傳統的鮮切花擴展到觀賞植物、觀葉植物以及面向小眾市場的特色產品。
地理分佈及主要生產國
哥倫比亞:區域巨頭
哥倫比亞仍然是南美洲最大的鮮花生產國,也是僅次於荷蘭的世界第二大鮮花出口國。該國每年出口約25萬噸鮮花,其中約80%銷往美國。
波哥大薩凡納哥倫比亞首都週邊的高原海拔約2600公尺,是南美洲花卉種植最密集的地區。熱帶草原涼爽的氣候、靠近赤道的穩定日照時間以及毗鄰埃爾多拉多國際機場的地理優勢,為玫瑰、康乃馨和菊花的種植創造了理想的條件。法卡塔蒂瓦、馬德里、豐薩和奇亞等城市已成為花卉種植的代名詞。
裡奧內格羅和東安蒂奧基亞該地區位於麥德林附近,海拔高度相近,是哥倫比亞第二大鮮花產區。該地區氣候條件優越,且交通便利,可直達何塞·瑪麗亞·科爾多瓦國際機場,該機場是另一個重要的鮮花出口樞紐。
其他地區考卡省、考卡山谷省和昆迪納馬卡省都有較小的生產區,這些生產區通常專門生產特定類型的花卉或服務國內市場。
哥倫比亞的花卉產業由約200家大型花卉公司組成,種植面積約8,000公頃。該行業直接僱用了15萬至20萬名工人,其中女性約佔60%至65%。如果將供應商、物流和服務等間接就業也計算在內,該產業影響超過50萬人的生計。
哥倫比亞種植者在康乃馨生產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供應了美國市場上大部分的康乃馨。該國也大量生產玫瑰、菊花、六出花、非洲菊、繡球花和熱帶花卉。
厄瓜多:品質與專業化
厄瓜多爾專注於高端玫瑰的生產,在全球鮮花市場佔據了獨特的地位。該國以生產世界上最大、最艷麗、花期最長的玫瑰而聞名,在國際市場上享有高價。
厄瓜多的花卉產業主要集中在兩個地區:
讓我們開始吧——他們不在乎位於基多東北部,海拔2800至3000公尺之間,此區域是厄瓜多爾玫瑰的主要產區。高海拔、強烈的赤道陽光、涼爽的夜晚以及火山土壤,共同造就了這裡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與低海拔地區種植的玫瑰相比,這裡生長的玫瑰莖稈更粗壯,花朵更大,顏色也更艷麗。
科托帕希省拉塔昆加週邊地區擁有眾多花卉農場,受益於類似的地理氣候優勢以及靠近基多馬里斯卡爾·蘇克雷國際機場的地理環境。
厄瓜多每年出口約16萬噸鮮花,其中玫瑰約佔總產量的70%。該國擁有超過4000公頃的花卉種植面積,並直接僱用了約10萬名花卉種植工人。
厄瓜多爾種植者在品種研發和產品品質提升方面投入大量資金。該國種植超過500種不同的玫瑰品種,從傳統的紅、粉、白玫瑰到異國風情的雙色玫瑰、花園玫瑰以及具有獨特特徵的特色品種,應有盡有。這種多樣性使厄瓜多爾種植者能夠服務多個市場領域,從大眾零售商到高端花店和奢侈品牌。
除了玫瑰之外,厄瓜多爾還生產康乃馨、夏季花卉、滿天星(嬰兒呼吸)和其他切花,儘管這些花卉在經濟上的重要性仍然不如玫瑰。
巴西:聚焦國內市場
巴西在南美洲花卉產業中獨樹一幟,其花卉產量位居南美之首,但出口規模卻與其人口規模相比最小。該國花卉產業主要面向擁有超過2.1億消費者的龐大國內市場。
巴西的花卉生產分佈在多個地區,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特色:
聖保羅州該地區是主要的鮮花產區,特別是霍蘭布拉、阿魯雅、莫吉達斯克魯濟斯和阿蒂拜亞等市鎮。霍蘭布拉由荷蘭移民於1940年代建立,現已成為巴西的鮮花之都,擁有拉丁美洲最大的鮮花拍賣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鮮花拍賣會之一。該地區盛產玫瑰、菊花、非洲菊、百合以及各種盆栽和觀葉植物。
南里奧格蘭德州巴西南部地區盛產鮮切花和觀賞植物,得益於較為涼爽的亞熱帶氣候。
塞阿拉州和伯南布哥州這些東北各州發展了熱帶花卉生產,包括鶴望蘭、薑花和其他適合炎熱潮濕環境的異國品種。
聖卡塔琳娜州以生產觀葉植物和一些切花而聞名。
巴西花卉種植業佔地約8,000公頃,直接僱用超過20萬人。該國每年生產超過20億株花卉,包括新鮮切花、盆栽植物和觀葉植物。然而,出口量仍然有限,通常每年不足1萬噸,主要出口到鄰近的南美國家,其次是歐洲和北美。
巴西花卉產業的國內化傾向反映了幾個因素:龐大且不斷增長的國內市場,花卉消費量不斷增加;國內價格高昂,往往超過出口價格;服務於本地市場的物流優勢;以及生產的多樣性,包括許多不適合長途出口的產品。
巴西種植者在觀賞植物生產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包括盆栽、熱帶植物和園藝材料。該國的「綠色種植認證」(VeroVerde)計畫和其他認證措施提高了生產標準和環保意識。
秘魯:新興競爭者
近幾十年來,秘魯已迅速崛起為南美花卉產業的重要力量,儘管規模仍遠小於哥倫比亞或厄瓜多。該國充分利用其多樣化的微氣候和農業技術,發展出獨特的花卉產業。
秘魯鮮花生產集中在以下地區:
利馬和沿海山谷:生產適合沙漠沿海條件的花卉,通常採用灌溉和溫室技術。
安第斯山脈高地與哥倫比亞和厄瓜多類似,秘魯的高原地區為玫瑰和鮮切花的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儘管發展程度較為有限。
北部地區:部分熱帶和亞熱帶物種的生產。
秘魯每年出口約1.5萬噸鮮花,與鄰國相比數量不多,但成長穩定。該國在利基市場和特色產品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功,包括:
- 具有獨特特徵的秘魯本土花卉和葉片
- 面向高端市場的有機和永續認證花卉
- 某些品種在秘魯的生長條件下特別適合。
- 乾燥花和保鮮花等加值產品
秘魯政府已將花卉種植業確定為農業發展和出口多元化的戰略部門。政府推出多項舉措,支持中小型種植者,提供技術援助,並促進市場准入。
其他南美洲生產商
哥斯大黎加(儘管地理位置上位於中美洲,但經常被納入南美洲花卉栽培的討論範疇)該國已發展出相當規模的花卉和觀葉產業,尤其以熱帶觀葉植物、鶴望蘭、薑科植物和其他異域品種而聞名。該國受益於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環境認證和完善的出口基礎設施。
委內瑞拉該國曾經擁有規模不大的花卉產業,但由於經濟危機和政治動盪,花卉產業急劇衰退。如今,該產業的產能僅為昔日的幾分之一。
智利該公司生產的花卉主要供國內消費,並有少量區域出口,生產集中在聖地牙哥周圍的中部地區。
阿根廷該國花卉產業規模較小,主要服務國內市場,生產基地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其他主要城市附近。
氣候、地理和生長條件
南美洲花卉種植業的成功,從根本上源自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其能夠在極少人工幹預的情況下,全年生產高品質花卉。南美洲多樣化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多個截然不同的花卉產區,每個產區都針對不同類型的花卉進行了優化。
安第斯山脈高地優勢
赤道安地斯高原是南美洲花卉栽培的瑰寶。這些海拔通常在2400公尺至3000公尺之間的高原,具備多種有利條件:
日照時長穩定這些地區位於赤道附近,全年日照時間約為12小時,避免了高緯度地區因季節變化而導致的花卉生產難題。這種穩定性使得生產計劃能夠可預測,並實現全年收穫。
強烈的太陽輻射高海拔和赤道位置導致陽光極為強烈,紫外線強度高於低海拔地區。這種強烈的光照使花朵顏色更鮮豔、莖稈更粗壯、花量更大。
溫度模式高地地區白天溫暖(18-24°C),夜晚涼爽(4-10°C)。這種晝夜溫差非常適合花卉生長:溫暖的白天促進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長,而涼爽的夜晚則降低呼吸作用,使植物能夠儲存能量,從而培育出更優質的花朵。這種溫度變化也能增強花朵的顏色,並增加花朵的尺寸。
火山土壤許多產區擁有肥沃的火山土壤,富含礦物質,排水性能極佳。這些土壤雖然有時需要改良,但為集約化耕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降雨模式雖然許多高地地區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但整體降水量通常足以滿足農業需求,不過補充灌溉仍是常規做法。旱季(通常為安地斯山脈北部地區的六月至九月)由於病害壓力較小,往往能產出最優質的花卉。
低暖氣成本與歐洲或北美溫室種植不同,南美洲高地花卉種植即使在高海拔地區也幾乎不需要加熱。赤道附近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造就了天然的溫和氣候,因此省去了寒冷地區生產者面臨的一項主要成本負擔。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南美洲地勢較低的地區為種植溫帶地區無法經濟有效種植的熱帶花卉和綠植提供了機會:
亞馬遜盆地和熱帶低地炎熱潮濕的氣候條件適合鶴望蘭、薑花、紅掌、蘭花和熱帶觀葉植物的生長。雖然新鮮熱帶花卉的出口面臨物流方面的挑戰,但這些產品主要供應國內市場和國際特定細分市場。
沿海山谷秘魯沿海山谷及類似地區利用灌溉和保護性栽培在沙漠或半乾旱條件下生產花卉,提供良好的病害控制,但需要精心的水資源管理。
亞熱帶地區巴西南部、阿根廷部分地區和智利中部山谷的氣候條件為溫帶至亞熱帶,適合需要春化作用或冬季休眠的花卉以及各種觀賞植物生長。
比較優勢
南美洲的種植條件相比其他地區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對非洲南美洲高地產區的水資源通常比許多非洲地區更為豐富,因此減少了對缺水的擔憂。安地斯山脈的火山土壤往往優於非洲產區的土壤。南美洲毗鄰龐大的美國市場,與非洲鮮花運往北美相比,運輸速度更快,耗時更短。
與歐洲產量相比南美洲花卉無需人工加熱或大型照明系統,因此生產成本更低,每枝花的碳排放量也更少。其天然的生長環境造就了品質卓越的南美洲花卉,許多買家認為其品質優於溫室種植的歐洲花卉。
與亞洲生產相比南美洲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累積的專業知識、靠近主要市場以及貿易協定,這些優勢使其比新興的亞洲生產商更具優勢,儘管亞洲的生產仍在不斷擴大,特別是針對國內市場。
主要花卉品種及特色
南美洲的生產者種植各種各樣的花卉,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根據氣候優勢、市場需求、累積的專業知識和基礎設施投資,發展出特定的專業化產業。
玫瑰:尊貴之選
玫瑰是南美洲花卉栽培中最有價值的作物,厄瓜多和哥倫比亞均名列世界玫瑰生產大國之列。安地斯山脈高地所生產的玫瑰被認為是全球最優質的玫瑰之一。
厄瓜多玫瑰因其卓越的品質而享譽盛名:
- 莖長可達80-120厘米,明顯長於其他產地的玫瑰。
- 大花品種的花直徑可達 6-7 公分。
- 色彩濃鬱飽滿,比其他地區的玫瑰更能持久保持鮮豔度。
- 瓶插壽命極佳,精心養護下通常可保存12-14天甚至更久。
- 粗壯結實的莖稈,在運輸和搬運過程中不易彎曲。
厄瓜多爾種植者培育超過500種玫瑰,涵蓋所有顏色類別。紅玫瑰(如「自由」、「永保青春」和「探險家」等品種)仍然是最大的細分市場,但種植者已廣泛拓展至其他顏色:
- 雙色玫瑰(例如 High & Magic、Sweetness 和 Pink Floyd)
- 具有古典花型的花園玫瑰(耐心、浪漫古風、伊夫·皮亞傑)
- 新穎的顏色包括薰衣草色、珊瑚色、桃色,甚至還有綠色或棕色調
- 每枝莖上開有多朵小花的噴霧玫瑰。
- 針對特定場合或市場的特色品種
哥倫比亞玫瑰同樣能夠達到卓越的品質,尤其在以下方面具有優勢:
- 穩定的產量支持大型買家
- 品種齊全,涵蓋所有市場領域
- 面向中階市場和大眾市場通路的具競爭力的定價
- 可靠的供應鏈和與主要進口商建立的良好關係
兩國持續投資於品種研發,與育種公司合作試驗新品種,並篩選出適合安地斯山脈氣候條件的玫瑰品種。最成功的品種兼具觀賞性、高產性、抗病性和採後耐儲存性。
南美洲的玫瑰種植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採用了以下方法:
- 高密度種植系統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平方公尺產量
- 精準灌溉施肥系統提供最佳營養
- 綜合蟲害管理方案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化學品的使用
- 溫室氣候控制系統調節溫度與濕度
- 採用專門的修剪技術來保持植物活力和花朵品質
康乃馨:哥倫比亞特產
哥倫比亞在康乃馨生產方面擁有無與倫比的專業技術,並主導全球康乃馨貿易。該國生產的標準康乃馨(單朵大花)和噴霧康乃馨(每莖多朵小花),幾乎涵蓋所有顏色。
哥倫比亞康乃馨生產受益於:
- 數十年來累積的生長知識和育種工作
- 氣候條件特別有利於康乃馨的種植。
- 高效率的生產系統,以具競爭力的成本實現高產量。
- 品種繁多,包括標準型、迷你型和特殊類型。
康乃馨在美國仍然廣受歡迎,常用於各種活動、慰問花束和日常插花,其中哥倫比亞種植者供應了美國絕大部分的康乃馨。哥倫比亞不僅生產傳統顏色(紅色、粉紅色、白色)的康乃馨,還生產各種顏色的染色康乃馨,以滿足特殊場合和創意花藝設計的需求。
菊花和絨球
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都大量生產菊花,其中包括:
- 單瓣菊花(大朵單瓣花)
- 墊狀絨球(小型圓頂狀花朵)
- 雛菊(單瓣花瓣圍繞中心排列)
- 足球菊(大型球狀花)
菊花生產需要精確的光週期控制來調節開花,因為菊花本身就是短日照植物。南美洲種植者使用遮光系統來控制日照長度,並根據特定的市場窗口期安排生產。
夏季花卉和填充物
南美洲的農場大量生產「夏季花卉」和配花,用於襯托花束中的主花:
六出花(秘魯百合)原產於南美洲的六出花在安地斯山脈地區生長茂盛。秘魯和哥倫比亞都盛產六出花,品種和顏色豐富多樣。這種花期長的花卉因其耐寒耐花的特性,已成為批發和零售花束的熱門選擇。
滿天星(嬰兒呼吸花)厄瓜多爾已成為這種廣受歡迎的填充花的主要生產國,既生產傳統的白色品種,也生產染色品種。 「百萬之星」、「加班」和「新愛」是其中的佼佼者。
靜電(Limonium):產自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供應鮮花和乾燥花市場。
紫菀各種紫菀品種,可用於製作鮮花花束。
洋桔梗這種越來越受歡迎的花卉在南美洲的氣候條件下生長良好,能開出白色、紫色、粉紅色和雙色等優雅的花朵。
貫葉連翹因其美麗的漿果而被栽培,常用作插花中的填充物。
金雞菊(Solidago):用作花束的填充材料。
革葉蕨和其他葉子:花卉佈置的基本組成部分,在高地和低地地區均有生產。
特色花卉與稀有花卉
南美洲的生物多樣性為獨特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機會:
赫蕉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生產商向小眾市場供應這些引人注目的熱帶花卉。
紅掌熱帶地區生產這些光澤亮麗、花期持久的花朵,顏色有紅色、粉紅色、白色和特殊顏色。
蘭花巴西、哥倫比亞和哥斯達黎加種植各種蘭花,用於切花和盆栽,包括本地品種和栽培品種。
帝王花和銀葉樹智利已在適當的氣候帶中進行了這些南非本土植物的有限種植。
本地物種種植者正日益探索具有觀賞潛力的南美洲本土物種的商業化生產,為特色市場提供獨特的產品。
盆栽植物與綠植
巴西尤其發展出了先進的盆栽植物生產技術,供應國內市場:
- 花壇植物(矮牽牛、鳳仙花、天竺葵)
- 熱帶室內植物(蔓綠絨、竹芋、竹芋)
- 盆栽開花植物(蘭花、鳳梨科植物、紅掌)
- 多肉植物收藏
- 景觀植物
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的生產商也開始出口盆栽玫瑰、長壽花和其他開花植物,儘管新鮮切花仍然是他們的主要關注點。
生產系統與技術
南美洲的花卉生產已從簡單的田間種植發展到採用先進技術的高度複雜的溫室種植。該產業融合了傳統農業知識和尖端園藝科學。
溫室結構與氣候控制
現代南美洲花卉農場採用各種溫室設計,以適應不同的作物和氣候條件:
被動式通風溫室溫室是安第斯山脈花卉生產中最常見的建築形式,它們依靠側牆和屋頂通風口的自然通風,而不是機械製冷。優越的高地氣候使得僅靠通風就能實現良好的溫度控制,從而避免了主動冷卻系統帶來的高昂能源成本。溫室的典型特徵包括:
- 採用塑膠或聚碳酸酯覆蓋材料,既能透光又能防雨防風。
- Zenith通風系統可打開屋頂部分區域以排出熱氣。
- 可升降的側簾用於控制氣流
- 防蟲網既能防止害蟲進入,又能確保通風。
半封閉式溫室某些作業場所採用更先進的環境控制系統,包括:
- 高溫時期用於溫度管理的蒸發冷卻系統(濕簾和風扇)
- 根據溫度和濕度感測器響應的自動窗簾和通風系統
- 用於高海拔地區寒冷夜晚的暖氣系統
- 可用於減少過量太陽輻射的遮陽布系統
露天生產一些花卉,特別是某些夏季花卉和供應國內市場的花卉,是在露天田野中種植的,雖然有頂棚遮雨,但沒有封閉的種植結構。這種方法雖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基礎設施成本,但對環境的控制較差,也更容易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
現代高科技溫室規模較大的企業以及面向高端市場的企業越來越多地投資於具有以下特點的先進溫室系統:
- 電腦控制的氣候管理系統監測和調節多個環境參數
- 精準灌溉施肥系統可提供精確的營養液
- 二氧化碳富集可增強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長
- 針對特定作物或生產階段的補充照明
- 先進的覆蓋材料可優化光譜和擴散特性
溫室技術的選擇體現了經濟考量,需要在基礎設施投資、營運成本、品質溢價和市場需求之間取得平衡。厄瓜多爾專注於高端玫瑰,因此加大了對先進溫室系統的投資;而服務多元化市場領域的哥倫比亞生產商則採用了更廣泛的技術。
基質和生長系統
南美洲花卉生產商根據作物類型、農場基礎設施和生產理念,採用不同的種植系統:
土壤栽培傳統的地面種植方式仍然很普遍,尤其適用於玫瑰和其他多年生花卉。種植者透過以下方式準備土壤:
- 播種前進行深耕及土壤準備
- 摻入有機物以改善結構和肥力
- 安裝排水系統以防止積水
- 種植前對土壤進行蒸汽處理或熏蒸以消除病原體(儘管由於環境問題,熏蒸方法正在減少)。
- 定期進行土壤檢測和改良,以維持最佳養分水平
高架床系統許多農場會建造高畦,以改善排水、方便收割作業並更好地控制根系環境。畦高通常為20-30厘米,寬1-1.5米,內填改良土壤或土壤-基質混合物。
基質培養有些種植作業,特別是生產週期較短的鮮切花種植,會使用無土栽培基質,包括:
- 椰殼纖維(加工後的椰子殼纖維),本地供應且可持續。
- 儘管出於對永續性的擔憂,泥炭的使用量正在下降,但泥炭基混合物仍然受到重視。
- 珍珠岩和蛭石用於排水和通氣
- 稻殼和其他農業副產品作為永續替代品
- 岩棉(石棉)雖然由於成本和處理難題而不太常見,但其應用前景廣闊。
水耕系統先進的操作採用各種水耕方法:
- 滴灌系統為基質栽培的植物提供營養液。
- 營養液膜技術(NFT)在特定作物的應用
- 盆栽植物生產的潮汐灌溉系統
- 循環利用系統能夠收集和再利用排水,從而減少用水量和環境影響。
灌溉和施肥技術
水肥管理是花卉生產品質和效率的關鍵組成部分。南美洲的生產者已經採用了越來越複雜的系統:
滴灌滴灌系統是目前主流的灌溉方式,它能以最小的浪費將水和養分直接輸送到植物根系區域。現代滴灌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 壓力補償式滴頭確保在不同地形上均勻供水
- 線上過濾系統可防止滴頭堵塞
- 自動施肥系統(灌溉施肥)可精確輸送營養液
- 控制器和定時器實現灌溉計劃自動化
- 感測器用於監測土壤濕度、電導率和pH值。
施肥灌溉計劃南美洲種植者已經制定了複雜的營養管理方案:
- 針對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配方,優化營養生長與開花期的平衡。
- 水質檢測與調節,以防止營養拮抗作用
- 定期進行組織檢測以監測植物營養狀況
- 精準配方軟體,用於計算最佳營養配比
- 將有機改良劑與礦物肥料混合使用
水資源管理負責任的生產者越來越多地實施節水措施:
- 溫室屋頂徑流的收集與再利用
- 過濾消毒後排水的回收利用
- 土壤濕度監測以防止過度灌溉
- 選擇節水品種和砧木
- 人工濕地用於排放前的水處理
綜合蟲害管理(IPM)
南美洲的花卉農場逐步採用了綜合蟲害管理(IPM)方法,在最大限度地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的同時,保持了產品品質:
生物防治引進並維護以害蟲為食或寄生的有益生物:
- 捕食性蟎蟲(植綏蟎、鈍綏蟎)控制蜘蛛蟎
- 寄生蜂(Encarsia、Eretmocerus)以粉蝨為目標
- 捕食性昆蟲(瓢蟲、草蛉)捕食蚜蟲
- 侵襲土壤害蟲的昆蟲病原線蟲
- 有益真菌(白殭菌屬、綠殭菌屬)感染害蟲
文化控制降低蟲害壓力的管理措施:
- 清除病株的衛生規程
- 物理屏障(紗窗、窗簾)可阻擋飛蟲
- 作物輪作和品種多樣性可減少病原體的積累
- 適當的間距和通風可最大限度地減少真菌病害的發生。
- 除草消除害蟲的寄主
監控系統:系統性害蟲監測為防治決策提供依據:
- 粘蟲板監測飛行昆蟲族群
- 定期巡查方案,記錄病蟲害發生情形
- 基於閾值的處理決策,避免預防性噴灑
- 數位記錄系統可追蹤害蟲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化學控制必要時,有針對性地、有策略地使用殺蟲劑:
- 輪換使用不同化學類別的藥物可以防止抗藥性的產生。
- 選擇對有益生物影響最小的溫和化學品
- 針對害蟲生命週期優化施藥時間
- 適當的安全設備及工人保護規程
- 殘留物檢測確保符合進口國法規
推動綜合蟲害管理(IPM)普及的因素既有環保意識,也有進口國(尤其是歐盟)日益嚴格的殘留限量規定。許多南美農場都聘請了專門的IPM專家或顧問來管理這些複雜的專案。
採後處理和技術
南美鮮花的品質能否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關鍵取決於採後處理。該產業已開發出複雜的冷鏈系統和處理規程:
收穫時間和方法:
- 清晨氣溫涼爽、植物水分充足時採摘的花朵
- 經過訓練的收割人員會在每種作物的適當生長階段收割莖稈。
- 立即置於水中或防腐溶液中,以防止脫水。
- 使用溫控車輛或有頂棚的推車運送至包裝廠
包裝廠營運現代包裝廠包含多個加工階段:
接待及補水鮮花運抵後,會放入受控溫度(玫瑰通常為 2-4°C)的保鮮液中進行初步補水和穩定處理。
分級和排序經過訓練的人員根據品質標準對每根莖稈進行評估,並按以下方式分類:
- 莖長(通常以 10 公分為增量:40、50、60、70、80、90、100+ 公分)
- 花朵大小和質量
- 葉片狀況
- 筆直且無缺陷
- 符合買方規格
加工莖稈經過加工處理後包裝:
- 使用專用切割台將工件修剪至精確長度
- 去除下部枝葉和刺(針對玫瑰)
- 在水下重新修剪莖稈以防止空氣栓塞
- 防腐處理的應用
褶皺和袖套鮮花被捆紮成整齊的花束(玫瑰通常為 25 枝,其他花卉數量不等),用橡皮筋固定,並用塑膠或紙套保護。
拳擊花束被精心包裝在特製的紙箱中:
- 適用於優質長莖產品的全尺寸包裝盒
- 適用於較短莖稈的半盒
- 帶有內部支撐的專用箱子,可防止搬運損壞
- 帶有品種、等級、數量和可追溯資訊的正確識別標籤
冷藏包裝好的箱子會立即被轉移到溫度根據每種花卉類型而定的冷庫(通常為 2-5°C),在那裡等待運輸。
冷鏈維護整個物流鏈都在溫控環境下運作:
- 冷藏車將鮮花從農場運送到機場貨運設施。
- 機場倉庫會一直保持冷藏狀態,直到航班起飛。
- 鮮花裝入飛機冷藏貨艙
- 目的地機場的冷藏設施接收貨物
- 整個供應鏈的溫度監控確保品質維護。
品質控制系統領先農場實施全面的品質保證:
- 定期審核收穫和處理程序
- 對成品進行隨機抽樣和測試
- 客戶回饋系統追蹤績效
- 針對品質問題的糾正措施規程
- 可追溯系統將每個包裝盒與特定的生產批次和日期關聯起來。
品種開發和植物材料
南美生產商與國際育種公司密切合作,並擁有完善的品種評估程序:
育種公司關係主要的玫瑰育種公司(如Rosen Tantau、Kordes、Meilland、Interplant等)向南美種植者提供新品種,通常是透過授權協議,並需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種植者在進行商業化生產前,會對新品種進行廣泛的試驗。
傳播系統:
- 玫瑰通常嫁接到選定的砧木上,這些砧木能賦予玫瑰旺盛的生命力、抗病性和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性。
- 專業的繁殖設施或苗圃供應種植材料
- 康乃馨和菊花都是透過扦插繁殖的,許多農場都保留著母株苗圃或從專業供應商購買插枝。
- 植物健康認證確保起始原料無害
品種選擇標準種植者會根據多種因素來評估品種:
- 視覺吸引力和市場需求
- 生產效率(每株莖數、收穫週期)
- 抗病性和管理要求
- 採後表現(瓶插壽命、運輸耐受性)
- 對當地生長條件的適應性
市場動態與貿易關係
南美鮮花在全球複雜的市場中競爭,其特點是供應鏈複雜、買家需求多樣、價格波動以及消費者偏好不斷變化。
主要出口市場
美國美國是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鮮花的主要市場,光是這兩個國家每年就向美國進口價值約15億美元的鮮花。主要特點:
- 市場規模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鮮切花市場,人均年消費量約15-20枝。
- 分銷管道鮮花經由邁阿密國際機場入境(處理超過 80% 的鮮花進口),然後透過以下管道分銷:
- 為全國各地的零售花店供貨的大型批發分銷商
- 超市連鎖店(如 Kroger、Publix、Whole Foods)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花束
- 大型零售商(沃爾瑪、好市多、山姆會員店)提供物美價廉的鮮花項目
- 線上零售商(1-800-Flowers、FTD、Teleflora)和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品牌
- 專業活動與婚禮花藝師
- 季節性需求模式:
- 情人節(2月14日):一年中規模最大的節日,紅玫瑰需求量最大,價格達到年度最高點。
- 母親節(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第二大節日,以各種鮮花組合為特色。
- 復活節:重要的春季節日,以百合花和春花為特色。
- 畢業季(五月至六月):禮品花束的需求增加
- 聖誕節/感恩節:節日裝飾和一品紅
- 日常場合、葬禮和個人購買方面的基本需求穩定。
- 品質預期美國買家群體十分廣泛,從追求頂級品質的高端花店到注重價格競爭力和批量供應的大眾市場買家,應有盡有。南美種植者已成功實現生產細分,以滿足所有通路的需求。
- 貿易法規《安地斯貿易優惠法案》(ATPA)及其後續法案《安地斯貿易優惠法案》(ATPDEA)曾為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鮮花提供多年的免稅待遇。雖然這些項目已經到期,但目前鮮花仍以正常關稅表以相對較低的關稅進入美國市場。美國港口的植物檢疫檢驗確保產品無蟲害。
歐洲聯盟:南美鮮花,特別是厄瓜多爾優質玫瑰的次要但重要的市場:
- 市場特徵歐洲消費者的人均鮮花消費量普遍高於美國人(荷蘭消費者平均每年消費50多支),但歐洲的大部分需求都由荷蘭本地生產和其他歐盟國家的國內生產來滿足。
- 入口點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和阿爾斯梅爾鮮花拍賣市場是主要的入境點和分銷中心。部分鮮花直接運往法蘭克福、倫敦和其他機場。
- 配電系統荷蘭式拍賣制度(儘管其重要性正在下降)、直接向進口商和批發商銷售,以及農場與大型零售連鎖店之間日益密切的直接聯繫。
- 競賽南美洲鮮花與非洲進口鮮花(尤其是來自肯亞和衣索比亞的鮮花)、歐洲溫室花卉以及其他產地的鮮花競爭。
- 偏愛優質產品歐洲買家往往更注重品質而非價格,這使得厄瓜多爾的優質玫瑰市場格外適合歐洲市場。
- 永續性預期歐洲市場對環境和社會認證、有機產品以及生產過程透明度的需求日益增長。
- 英國脫歐的影響英國脫歐為出口商帶來了額外的複雜性,包括新的海關程序和潛在的監管差異。
俄羅斯歷史上,厄瓜多玫瑰曾是重要的市場,但地緣政治因素使其市場變得複雜:
- 俄羅斯消費者對優質玫瑰,尤其是紅玫瑰,需求量大,他們願意為高品質玫瑰支付高價。
- 鮮花通常經由歐洲運輸,並經由阿姆斯特丹的貨運中轉站運往阿姆斯特丹。
- 經濟制裁和政治緊張局勢不時擾亂貿易。
- 貨幣波動影響購買力與競爭力
亞洲市場發展中但仍有限制:
- 日本進口一些南美鮮花,尤其是名貴玫瑰,但距離遙遠帶來了物流的挑戰。
- 隨著消費成長,中國代表著潛在的成長市場,但物流成本和國內生產發展限制了目前的進口量。
- 中東市場(尤其是阿聯酋)會購買一些南美洲的花卉。
南美洲區域市場:
- 南美洲內部的跨境貿易,特別是哥倫比亞鮮花出口到委內瑞拉(歷史上)、厄瓜多和秘魯的貿易。
- 巴西生產商向鄰國供貨
- 通常規模小於國際出口,但往往比出口市場利潤更高
分銷通路和供應鏈結構
從南美洲農場到消費者手中,整個過程涉及多個中間環節和物流步驟:
生產者組織和合作社許多哥倫比亞種植者都是哥倫比亞花卉出口商協會(Asocolflores)的成員,該協會提供:
- 行業代表和倡導
- 市場情報和貿易推廣
- 技術援助和培訓計劃
- 永續發展項目協調
- 物流談判中的集體談判能力
厄瓜多爾也有類似的組織,包括代表出口商的 Expoflores。
出口公司和貿易公司有些農場會自行處理出口業務,而有些農場則透過專門的出口公司進行出口:
- 整合多個農場的生產
- 處理出口單證和物流
- 管理客戶關係和銷售
- 提供市場情報和需求預測
- 透過預付款或信貸為生產融資
進口批發商在美國,專業的鮮花進口商接收貨物並:
- 清關和植物檢疫檢查
- 提供溫控倉儲
- 加工並重新包裝鮮花以供國內分銷
- 向零售花店、超市和其他買家銷售
- 管理庫存並確保持續供應
零售商終端賣家包括:
- 傳統零售花店設計客製化花束
- 超市鮮花部門提供預製花束和散裝花材
- 提供物美價廉商品的零售商
- 線上鮮花配送服務
- 活動及婚禮策劃專家
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模式新興管道繞過了傳統中介機構:
- 農場直銷鮮花訂閱服務
- 連接買家和農場的線上平台
- 提供農場特定或品種特定產品的特色服務
- 面向大批量買家的企業直接採購
定價動態與市場力量
鮮花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而波動:
供需平衡:
- 假日期間,需求激增,價格達到高峰。
- 淡季期間,由於供應超過需求,價格會下降。
- 任何主要地區發生影響生產的天氣事件都會導致價格飆升。
- 長期供應過剩會壓低整個產業的價格。
品質差異化高端產品價格較高:
- 頂級長莖玫瑰的售價可能是短莖或低品質玫瑰的2-3倍。
- 特殊品種和顏色的產品比標準產品售價更高。
- 品牌產品或認證產品(有機產品、公平貿易產品、永續發展認證產品)價格較高。
貨幣波動匯率波動對競爭力有顯著影響:
- 哥倫比亞比索或厄瓜多元兌美元的匯率會影響以美元計價的生產成本。
- 生產國貨幣貶值會提高出口競爭力,但會增加進口投入成本。
- 歐元兌美元匯率影響歐洲市場的吸引力
起源之間的競爭來自不同地區的花朵爭奪市場份額:
- 非洲鮮花在歐洲市場,以及日益活躍的北美市場,與南美產品競爭。
- 進口國(加州、荷蘭)的國內生產在成本效益方面具有競爭力。
- 新興產地(墨西哥、中美洲、亞洲)爭奪市場份額
- 競爭主要體現在價格、品質、可靠性、永續性和關係因素等。
油價燃油成本直接影響空運價格,進而影響鮮花配送價格和競爭力。
生產成本投入品價格(化肥、農藥、勞力、能源)會影響農場交貨價格。
貿易協定和法規
政府政策對花卉貿易有重大影響:
優惠貿易准入歷史性的ATPA/ATPDEA等項目使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鮮花得以進入美國市場,享有優先權。目前的貿易關係遵循以下原則:
- 正常關稅表(鮮花價格通常較低)
- 普惠制(GSP)計劃
- 區域貿易協定
- 國家間的雙邊協議
植物檢疫法規:
- 美國農業部動植物衛生檢驗局(APHIS)在美國港口對進口鮮花進行檢驗。
- 歐盟植物健康指令規範了歐洲的花卉進口。
- 出口商必須符合嚴格的病蟲害防治標準。
- 某些害蟲會引發需要處理或拒收的情況。
農藥殘留限量:
- 最大殘留限量(MRL)規定了允許的農藥殘留量。
- 歐盟標準尤其嚴格,對某些物質採取零容忍政策。
- 需要定期進行測試和記錄。
- 不合規可能導致貨物被拒收和失去市場准入資格。
勞動和社會標準:
- 某些貿易優惠政策將市場准入與遵守勞工權利掛鉤。
- 買家對社會責任合規認證的要求日益提高
- 監督工作條件、工資和工人權利
環境法規:
- 生產國的用水法規
- 農場營運的環境影響要求
- 某些市場對碳足跡的考量
- 永續性認證要求
就業、勞動和社會層面
南美洲花卉產業僱用了數十萬名工人,是農村就業的重要來源,也引發了有關勞動條件、性別動態和社會影響的重要問題。
勞動力特徵
就業規模哥倫比亞的花卉產業直接僱用了約15萬至20萬人,厄瓜多爾的花卉種植業直接僱用了約10萬人。巴西的花卉產業規模更大,但主要面向國內市場,僱用了超過20萬人。如果將供應商、物流和服務等間接就業也計算在內,該產業對整個南美洲超過50萬人的生計都有影響。
性別構成花卉產業的勞動力以女性為主,通常佔60-70%,尤其是在採收和採後處理環節。這是為數不多的能為農村婦女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農業部門之一。包裝和品質控制職位尤其以女性為主。
男性通常在以下領域占主導地位:
- 場地準備和基礎設施維護
- 溫室建造和維修
- 管理和監督職位
- 物流和駕駛崗位
- 技術及農藝職位
年齡人口統計數據農場工人涵蓋所有年齡段,但年輕工人(20-40歲)主要從事需要體力的收割工作。許多農場僱用同一家族幾代人。
技能和培訓入門級職位對學歷要求不高,因此教育機會有限的農村人口也能進入該行業。然而,該行業正日益提供:
- 在職專業任務培訓
- 花卉栽培技能的正規認證項目
- 技術教育與農業學校的合作
- 面向未來主管的領導力發展項目
- 為品質控制和客戶服務職位的員工提供語言培訓(尤其是英語)。
工作條件和勞動標準
幾十年來,在國際壓力、認證要求以及進步企業認識到員工滿意度的商業價值的推動下,南美花卉產業的勞動條件發生了顯著變化。
工資和報酬:
- 最低工資標準大致上是標準化的,但具體工資水準因國家而異,一些經營狀況較好的企業往往能拿到高於最低工資的工資。
- 支付體係可能包括基本工資和收割崗位的生產獎金
- 福利待遇通常包括法律規定的社會保障繳款。
- 有些農場也提供額外福利:膳食、交通、住房援助或教育支持。
工作時間:
- 標準工作週通常為 40-48 小時。
- 旺季(情人節、母親節)可能需要加班
- 有關加班費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適用
- 儘管生產壓力很大,但更好的運作方式可以減少過度加班。
健康與安全:
- 為農藥噴灑和其他危險作業提供個人防護裝備(PPE)。
- 安全訓練計畫和張貼的安全規程
- 大型農場配備急救站和醫護人員
- 工傷賠償
- 收割與包裝作業中的人體工學考量
- 符合衛生標準的衛生設施
化學品暴露問題歷史上,花卉生產使用殺蟲劑一直引發健康的擔憂:
- 更嚴格的法規限制了危險化學品的使用。
- 採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可減少化學品的使用總量
- 改良的應用方法(封閉系統、精密噴塗)可減少暴露
- 個人防護裝備要求和重新進入作業間隔可保護工人。
- 對接觸化學品的工人進行定期健康監測
- 現在有些花卉採用有機方式種植,避免了接觸合成農藥。
禁止童工正規的花卉企業嚴禁使用童工:
- 招募過程中的年齡驗證系統
- 定期審計檢查合規性
- 允許家長就業而不要求兒童工作的日托機構
結社自由工人組織起來的權利因國家和公司而異:
- 一些農場已經承認代表工人的工會。
- 其他公司則設有工人委員會或協會代表員工。
- 勞資關係根據具體情況,可能從合作型到對抗型不等。
- 國際認證課程需要結社自由保護。
社會責任與認證項目
國際買家響應消費者關切和非政府組織的呼籲,越來越要求鮮花供應商展現其社會和環境責任。多種認證課程應運而生:
雨林聯盟:最廣泛採用的認證之一,要求:
- 環境保護措施
- 工人福利標準,包括公平工資和健康/安全保障
- 社區參與與發展
- 持續改進系統
弗洛爾韋德永續花卉該項目由哥倫比亞花卉協會(Asocolflores)開發,旨在認證:
- 社會責任(勞動權利、健康/安全、社區參與)
- 環境管理(水資源、土壤、生物多樣性、化學品管理)
- 經濟永續性
- 專門針對花卉生產,並採用業界制定的標準。
公平貿易強調社會公平,公平貿易認證要求:
- 工人或小生產者的民主組織
- 公平定價保障生活工資
- 社區發展溢價資助工人選擇的項目
- 環境標準
- 禁止剝削性勞動行為
MPS(觀賞園藝環境計畫):最初是荷蘭的環境項目,現在已發展成為國際項目:
- 量化測量和減少環境影響
- 追蹤化學品、能源、肥料和水的使用情況
- 標竿管理和持續改進
全球良好會計準則良好農業規範認證涵蓋以下內容:
- 食品安全(對觀賞植物而言相關性較小)
- 員工健康與安全
- 環境保護
- 品質管理體系
ISO標準有些農場採用 ISO 9001(品質管理)或 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
這些認證要求:
- 定期第三方審計驗證合規性
- 文檔系統追蹤績效
- 針對違規行為的糾正措施
- 投資於改進的實踐和設施
- 年度或兩年一次的重新認證
認證可以提供市場准入優勢、價格溢價和競爭差異化優勢,但也會帶來成本,這可能會使沒有資源進行合規的小農戶處於不利地位。
社區影響
花卉農場對週邊社區有著重大影響,既帶來了正面影響,也帶來了挑戰:
正面影響:
- 就業機會減少農村貧困和城市移民
- 基礎建設(道路、公用設施)惠及更廣泛的社區
- 支持地方政府服務的稅收收入
- 技能發展創造人力資本
- 透過就業和收入增強婦女權能
- 工資在地方經濟循環時所產生的乘數效應
- 有些農場投資於社區發展:學校、診所、休閒設施。
挑戰與擔憂:
- 對當地水資源和生態系統的環境影響
- 人口湧入對社區基礎設施帶來壓力
- 傳統農業模式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
- 花農與其他社區成員之間的不平等
- 現金經濟取代自給農業,文化也隨之改變
- 對花卉產業的依賴使其易受市場波動的影響
社區參與具有前瞻性的公司會投資與當地社區的關係:
- 定期利害關係人對話
- 環境影響監測與緩解
- 社區發展項目
- 本地招募優先
- 支持社區組織和倡議
- 將農場融入社區生活,超越單純的僱傭關係。
環境因素與永續性
花卉產業的環境足跡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促使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並引發了關於永續性的複雜問題。
水資源與管理
水資源使用或許是花卉種植業面臨的最關鍵的環境問題:
用水量花卉生長需要大量水分,用於:
- 植物生長灌溉
- 肥料和農藥的混合與施用
- 採後加工和水合作用
- 衛生和設施運營
水源問題:
- 如果抽取量超過補給量,地下水抽取會導致含水層枯竭。
- 地表水改道會影響下游用戶和生態系統。
- 在某些地區(類似肯亞奈瓦沙湖地區的情況),花卉生產會與其他用水需求爭奪資源。
水質影響:
- 化肥徑流會將氮和磷帶入水道,可能導致富營養化。
- 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農藥污染威脅著水生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
- 作業產生的沉積物和有機物會影響水體的透明度和品質。
節能和提高效率措施:
- 與噴灌系統相比,滴灌系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水資源浪費。
- 土壤濕度監測可防止過度灌溉
- 雨水收集系統收集降水以供使用。
- 水循環利用系統將處理後的排水重新用於水處理。
- 選擇節水品種和砧木
- 覆蓋地膜以減少蒸發
- 根據植物需水量和蒸散量數據優化灌溉計劃
廢水處理:
- 人工濕地在排放前能自然過濾水。
- 機械過濾和消毒系統
- 零排放方法:重複利用所有水資源
- 定期監測出貨品質
化學品使用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集約化農業通常會大量使用農業化學品,引發環境和健康問題:
農藥問題:
- 對非目標生物(包括有益昆蟲、鳥類和水生生物)的毒性影響
- 在環境中持續存在導致生物累積
- 產生抗藥性需要增加施用量
- 工人接觸風險
- 水道中的殘留物對生態系的影響
- 合成化學品生產的碳足跡
IPM採用如前所述,綜合蟲害管理(IPM)可在維持生產的同時減少對化學品的依賴。 IPM 的推廣應用主要受以下因素驅動:
- 出口市場對殘留物限制更加嚴格
- 減少化學品採購帶來的成本節約
- 隨著害蟲產生抗藥性,防治效果令人擔憂。
- 認證要求
- 企業責任承諾
有機生產雖然規模較小,但不斷增長的群體生產經認證的有機花卉:
- 禁止使用合成農藥及化肥
- 依靠生物防治、耕作方式和經批准的天然產品
- 價格溢價較高,但面臨生產挑戰
- 由於物流複雜性,主要局限於規模較小的企業和國內市場。
肥料管理:
- 精準施肥可減少過量施肥。
- 土壤和組織檢測結果可為營養方案提供資訊。
- 有機改良劑可以改善土壤健康,減少對化學肥料的依賴。
- 緩釋製劑可減少滲漏
- 妥善儲存,防止環境污染
能源使用與碳足跡
花卉產業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多個方面:
農場能源:
- 由於氣候條件優越,所需供暖量極低(與歐洲/北美生產相比的主要優勢)
- 灌溉系統抽送
- 氣候控制設備(風扇、蒸發冷卻)
- 包裝車間和設施的照明
- 冷庫作業
交通排放:最大的碳足跡組成:
- 從南美洲到北美或歐洲的空運貨物,每單位都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 從農場到機場的卡車運輸
- 在目的地國家/地區內的分銷
碳足跡對比對不同產地花卉進行比較的研究得出了複雜的結論:
- 南美洲花卉需要大量空運,但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加熱量極少。
- 歐洲溫室花卉無需長途運輸,但需要高強度加熱和人工照明。
- 淨碳排放影響取決於特定條件、品種和運輸方式。
- 一些分析表明,南美洲花卉的碳足跡與歐洲溫室花卉相當甚至更低,尤其是玫瑰。
碳減排努力:
- 農場再生能源裝置(太陽能板)
- 設施的能源效率改進
- 優化航運策略以充分利用貨運能力
- 對不易腐爛產品或保鮮花的海運方式進行了一些探索。
- 一些公司提供的碳抵消計劃
- 對低影響生產方法的研究
生物多樣性與土地利用
花卉生產會影響自然生態系和生物多樣性:
棲地轉變建立花卉農場需要清理土地:
- 歷史上自然棲息地向農業的轉變
- 目前的農場通常位於歷史悠久的農業用地上。
- 工業擴張給剩餘自然區域帶來壓力
- 在生態敏感區域或附近進行的一些生產活動
農場內的生物多樣性:
- 單一作物種植會降低農場生物多樣性。
- 樹籬、緩衝區和農田邊緣可以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
- 一些農場實施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
- 部分土地上的原生植物保護工作
- 綜合蟲害管理有助於有益昆蟲族群的繁殖
更廣泛的生態系影響:
- 水資源開採對水生生態系的影響
- 化學污染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 一些農場參與了景觀層面的保育計劃
廢棄物管理
鮮花生產會產生各種廢棄物:
有機廢棄物:
- 植物修剪物、剪枝材料和廢棄花朵的數量龐大。
- 堆肥計劃將廢物轉化為有用的土壤改良劑。
- 一些適合用作牲畜飼料的材料
- 生質能源發電潛力
塑膠垃圾:
- 溫室覆蓋材料需要定期更換
- 灌溉滴灌管線和管道
- 包裝材料(套筒、盒子、保護膜)
- 在基礎設施完善的地區進行塑膠回收計劃
- 轉向可回收或可生物降解的替代品
化學品容器:
- 妥善處置或回收農藥及化肥容器
- 容器清洗計劃允許回收利用
- 危險廢棄物處置相關法規
土壤健康與管理
在長期連續生產中保持土壤肥力:
土壤退化風險:
- 集約化種植導致養分耗竭
- 重型機械和行人碾壓導致土壤結構退化
- 長期使用劣質水灌溉會導致土壤鹽化。
- 坡地侵蝕
- 連續單培養中病原體的積累
土壤保護措施:
- 有機質的摻入改善了結構和肥力
-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行輪作。
- 生產週期間的覆蓋作物
- 減少耕作方法
- 坡面侵蝕控制(梯田、植被屏障)
- 定期進行土壤檢測和改良
- 生物土壤健康促進(有益微生物)
氣候變遷:影響與適應
氣候變遷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會:
已觀察到和預期的影響:
- 降雨模式的變化影響水資源的可用性
- 溫度升高可能超過最佳範圍
- 極端天氣事件(乾旱、暴雨、冰雹)更頻繁
- 病蟲害壓力的變化
- 改變開花模式和時間
- 對目前花卉繁茂的高海拔生產區的影響
適應策略:
- 品種選擇強調氣候適應性
- 提高儲水能力和效率
- 改良的溫室氣候控制能力
- 生產地點多元化
- 天氣監測與預測系統
- 旨在防範氣候相關損失的保險計劃
- 氣候適應型生產系統的研究
緩解措施貢獻:
- 降低農場能源消耗
- 透過土壤管理實現碳固存
- 參與碳抵消計劃
- 倡議有利於氣候的政策
永續性認證和標準
環境績效日益成為市場進入與競爭地位的重要驅動因素。認證不僅關注環境議題,也關注社會議題:
- 雨林聯盟認證要求全面的環境管理
- MPS量化了環境影響並要求減少
- 公平貿易包含環境標準
- Florverde 從整體上解決永續發展問題。
- 一些公司推行的碳中和或碳減排計劃
- 水資源管理認證正在興起
經濟層面與產業結構
南美洲花卉產業是一個成熟的農業綜合企業部門,具有複雜的經濟動態、不斷變化的產權結構以及重要的國家經濟意義。
農場所有權與產業整合
南美花卉產業已從以當地人擁有、通常由家庭經營的農場為主,發展成為一個日益集中化、跨國公司大量參與的產業:
歷史模式該行業由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的企業家發展起來,他們大多擁有農業背景,並看到了鮮花出口的商機。許多先驅家族至今仍在經營這項業務,現在已由第二代和第三代管理。
整合趨勢近幾十年來,大型跨國花卉公司透過以下途徑進入南美洲市場:
- 收購現有農場
- 綠地開發新業務
- 與當地合作夥伴成立合資企業
- 在保持本地所有權的同時簽訂管理合約
在南美洲開展業務的大型跨國花卉公司包括各種垂直整合的歐洲和北美公司,這些公司控制著生產、進口/分銷,有時還包括零售業務。
目前所有權結構:
- 控制著大量生產份額的大型跨國公司
- 中型獨立本地企業保持競爭力
- 家族企業,其中一些規模相當大,保持市場地位。
- 規模較小的農場通常會組成合作社,以便進行行銷和物流。
- 一些生產者合作社由成員種植者集體擁有
整合的動機:
- 獲得用於現代化和擴張的資金
- 從生產到零售的垂直整合
- 跨多個農場和地區分散風險
- 投入品採購與行銷中的規模經濟
- 來自國際父母的技術專長和多樣化資源
- 透過母公司關係獲得市場進入
對合併的擔憂:
- 地方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喪失
- 利潤匯回外國母公司
- 生產國的經濟利益減少
- 市場主導者有可能壓低支付給剩餘獨立種植者的價格
- 同質化會降低多樣性和創新能力。
生產成本與經濟可行性
花卉種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持續的營運成本:
資本投資:
- 土地購置或租賃
- 溫室結構、覆蓋材料與環境控制系統
- 灌溉基礎設施和蓄水
- 收穫後設施(冷藏庫、加工設備、包裝廠)
- 工人的住房和設施
- 車輛和設備
- 初始植物材料(砧木、幼苗、插枝)
資金需求從小型農場的數十萬美元到大型現代化農場的數千萬美元不等。
營運成本:
- 人工成本(通常佔生產成本的 40-60%,是最大組成部分)
- 投入:肥料、殺蟲劑、生物防治
- 用於替換和新種植的植物材料
- 能源:灌溉、冷藏庫、設施用電;車輛燃料
- 供水成本
- 包裝材料
- 維護和修理
- 植物檢疫處理與認證
- 品質控制和測試
- 物流和貨運
- 行銷和銷售成本
- 資本利息
- 認證和審核費用
- 保險
收入和盈利能力:
- 每公頃總收入因作物種類、品質和市場管道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
- 優質玫瑰種植園每年每公頃可產生20萬至40萬美元以上的毛收入。
- 大眾市場生產通常每公頃收益較低。
- 對於管理良好的企業,淨利潤率通常在 5% 到 15% 之間,但實際利潤率波動較大。
- 旺季(情人節、母親節)雖然持續時間較短,但可以帶來全年利潤的 30-40%。
- 淡季期間可能勉強收支平衡或虧損,需要旺季收入來彌補。
成本競爭力因素:
- 勞動成本遠低於已開發國家(主要優勢)
- 與溫帶氣候地區的生產者相比,暖氣成本極低(顯著優勢)
- 土地成本通常低於已開發國家。
- 由於空運需求,物流成本較高(主要缺點)
- 由於進口要求,投入成本有時高於已開發市場。
- 匯率波動對以美元計價的成本結構的影響
國民經濟影響
花卉產業對生產國的經濟貢獻大:
出口收入:
- 哥倫比亞每年出口價值約14億至16億美元的鮮花,使花卉種植成為該國最重要的非傳統農產品出口產業之一。
- 厄瓜多每年出口額約8億至9億美元,鮮花是繼香蕉、蝦子和可可後的主要農產品出口產品。
- 這些出口收入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外匯。
就業和農村發展:
- 直接為數十萬工人提供就業機會,這些工人主要集中在其他就業機會有限的農村地區。
- 間接就業乘數效應
- 技能發展有助於人力資本的積累
- 農村收入增加可緩解城市移民壓力
- 透過就業機會增強婦女的經濟權能
技術外溢效應:
- 花卉栽培中展示的先進農業技術正推廣到其他領域。
- 將技能和知識轉移到其他作物
- 基礎建設(道路、公用設施、通訊)惠及更廣泛的地區
區域發展:
- 經濟活動集中在花卉產區,改變了當地經濟。
- 配套產業(包裝、物流、原料、服務)的發展
- 支持地方政府服務的稅收收入
- 房地產開發和經濟多元化
貿易關係:
- 鮮花出口加強與進口國的商業關係
- 出口商品多元化,超越傳統出口商品
- 展現高品質生產能力,提升國家農業聲譽
財務挑戰與風險管理
花卉種植面臨多種財務風險:
市場價格波動鮮花價格受下列因素影響,波動幅度較大:
- 供需失衡
- 季節性模式
- 天氣影響各地區的生產
- 進口國的經濟狀況
- 其他來源的競爭
- 消費者偏好轉變
貨幣風險匯率波動會影響收入和成本:
- 本幣貶值會提高出口競爭力,但會增加進口投入成本。
- 升值會降低出口市場的競爭力
- 貨幣波動使財務規劃變得複雜。
生產風險:
- 天氣事件(冰雹、暴雨、乾旱)對農作物造成損害
- 疾病爆發需要採取昂貴的控制措施或銷毀作物。
- 蟲害影響品質和產量
- 勞動供應和成本波動
物流風險:
- 旺季期間空運能力短缺
- 航班取消或延誤導致易腐產品變質
- 貨運費上漲壓縮利潤空間
- 港口罷工或海關延誤
市場准入風險:
- 植物檢疫檢驗不合格導致貨物拒收
- 進口法規的改變限制了市場准入
- 農藥殘留超標導致市場關閉
- 影響貿易關係的政治緊張局勢
風險管理策略:
- 品種、市場和生產週期的多樣化
- 與買方簽訂遠期合約,確保價格確定性
- 貨幣對沖工具
- 農作物保險計劃(如有)
- 財政儲備以因應經濟衰退
- 垂直整合獲取多重利潤率
- 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計劃
投資與融資
花卉農場需要持續大量的投資:
資金來源:
- 運營商和家庭的所有者權益
- 商業銀行貸款(儘管農業貸款通常比較困難)
- 來自投入供應商的供應商信貸
- 客戶預付未來交貨款項
- 對大型企業的私募股權投資
- 開發銀行及農業貸款機構
- 支持永續農業的國際發展融資
投資重點:
- 溫室現代化與擴建
- 收穫後技術升級
- 灌溉效率提升
- 品種更新和試驗
- 永續性改進符合認證要求
- 技術應用(感測器、自動化、數據系統)
- 季節性營運資金需求
投資回報考量:
- 資本密集項目的投資回收期較長
- 市場和生產風險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 來自其他農業和非農業投資的資本競爭
- 永續性和認證方面的投資往往透過市場准入而非直接的經濟利益來體現間接回報。
科技創新與未來發展
南美花卉產業在技術上不斷發展,創新推動競爭力提升,並應對永續發展方面的挑戰。
精準農業和數位技術
現代花卉農場越來越多地採用精準農業技術:
感測器技術:
- 土壤濕度感測器優化灌溉時間和灌溉量
- 氣候感測器監測溫度、濕度和光照強度
- 營養感測器追蹤肥料濃度
- 植物健康感測器可在出現明顯症狀前檢測到壓力。
- 水質監測器確保水質達到最佳狀態
數據整合與分析:
- 農場管理軟體整合了各項營運數據。
- 生產規劃系統優化資源分配
- 品質追蹤系統可識別績效模式
- 預測分析預測產量、品質和市場狀況
- 用於現場數據採集和任務管理的行動應用程式
自動化:
- 響應感測器輸入的自動氣候控制系統
- 用於某些重複性任務的機器人系統(儘管由於勞動力成本優勢,其應用受到限制)
- 利用電腦視覺的自動化分類與分級系統
- 包裝車間的輸送系統提高了效率
- 自動灌溉控制器
無人機技術:
- 利用航空影像技術監測大面積作物健康狀況
- 多光譜成像技術檢測植物壓力、病害或營養缺乏
- 熱成像技術可辨識灌溉問題
- 用於精確應用輸入的 3D 映射
育種與品種開發
持續的產品改良帶來競爭優勢:
育種目標:
- 增強視覺吸引力(顏色、形狀、尺寸)
- 延長花瓶壽命
- 提高抗病性,減少化學藥劑需求
- 應對氣候變遷的氣候適應能力
- 生產效率(每株植物莖稈較多,作物生長週期較快)
- 收穫後耐久性,能夠耐受運輸壓力
- 增強香味(尤其是玫瑰香味)
生物技術應用:
- 標記輔助選擇加速育種計劃
- 組織培養用於快速繁殖
- 一些基因改造研究(儘管尚未在花卉領域進行商業應用)
- 分子診斷在疾病檢測的應用
品種保護:
- 植物專利和育種者權利保護智慧財產權
- 許可證制度為育種者創造收入
- 種植者為受保護品種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
- 某些市場存在多種盜版問題
收穫後技術進步
採後處理技術的創新提高了產品品質和保質期:
防腐劑化學:
- 先進的鮮花保鮮劑延長瓶插壽命
- 抑制莖稈中細菌生長的處理方法
- 乙烯抑制劑可防止過早衰老
- 針對特定花卉類型的特殊配方
包裝創新:
- 氣調包裝延長保鮮期
- 耐溫包裝材料
- 塑膠的可持續包裝替代品
- 射頻識別和感測器技術追蹤運輸過程中的狀況
冷鏈改進:
- 更有效率的冷凍技術
- 物流鏈全程溫度監控
- 預測演算法優化冷藏條件
- 相變材料保持穩定的溫度
品質評估技術:
- 電腦視覺系統自動分級
- 無損品質檢測
- 光譜評估花朵成熟度和瓶插壽命
- 區塊鏈追蹤輔助供應鏈透明度
永續生產技術
環境壓力推動永續生產領域的創新:
水技術:
- 具有壓力補償功能的先進滴灌系統
- 地下灌溉減少蒸發
- 使用最少水量進行加濕的霧化系統
- 採用先進過濾技術的水循環使用系統
- 雨水收集基礎設施
- 為擁有微鹹水資源的農場提供海水淡化服務
生物防治進展:
- 用於害蟲防治的新型有益生物
- 支持益蟲族群的植物銀行系統
- 促進植物健康的微生物接種劑
- 利用信息素幹擾交配進行害蟲防治
- 有益微生物的應用(菌根、PGPR)
能源效率:
- 需要補充照明的地方採用LED照明
- 太陽能板裝置產生再生能源
- 節能型水泵和電機
- 熱回收系統
- 自然通風設計改進
基質創新:
- 椰殼纖維取代泥炭以實現永續發展
- 以回收的農業廢料作為栽培基質
- 生物炭摻入可改善土壤健康
- 水耕系統減少了基質需求
新興科技與未來前景
一些新興技術可能會改變花卉栽培業:
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
- 預測模型優化生產決策
- 透過影像辨識病蟲害
- 產量預測有助於改善規劃
- 市場價格預測為種植決策提供基礎
- 透過學習演算法優化氣候控制
垂直農業概念雖然對於需要光照強度和長莖的切花來說具有挑戰性,但可以進行一些探索:
- 緊湊型觀賞植物生產
- 在受控環境下進行繁殖和幼苗生產
- 城市花生產減少了運輸
基因組學和高級育種:
- 全基因組定序協助標靶性狀開發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有望創造出新的品種(但仍有監管障礙)
- 快速育種技術加速品種開發
替代商業模式:
- 訂閱服務直接向消費者運送鮮花
- 本地市場的發展趨勢可能會影響進口(儘管氣候優勢仍然存在)
- 體驗式花卉企業(自助採摘農場、花卉工作坊)
- 多角化發展至相關產品(精油、化妝品、乾燥花)
產業面臨的挑戰
儘管取得了顯著的成功,南美洲花卉種植業仍面臨許多挑戰,威脅其長期可持續性和競爭力。
環境永續壓力
人們對環境影響的認識不斷提高,這給改變帶來了壓力:
氣候變遷的影響氣溫上升、降水模式改變以及極端天氣增多,威脅南美洲賴以吸引花卉生產的穩定條件。高海拔地區尤其容易受到氣候暖化的影響。
水資源短缺問題隨著氣候變遷影響水資源供應、城市人口成長、環境法規日益嚴格,水資源競爭日益激烈。一些產水區可能面臨用水限制。
化學品使用審查持續減少農藥和化肥用量的壓力要求我們持續投資於替代方案和綜合蟲害管理(IPM)系統。殘留檢測技術的進步也使得合規性更具挑戰性。
碳足跡問題空運對環境的影響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批評。一些消費者和買家質疑長途鮮花運輸是否符合環保原則,可能會影響鮮花需求。
生物多樣性喪失農業擴張和集約化加劇了棲息地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花卉農場面臨著在農場範圍之外展現環境管理責任的壓力。
勞工和社會挑戰
勞動力問題影響產業永續發展:
勞動成本增加最低工資上漲和福利改善壓縮了利潤率。雖然薪資水平仍然低於已開發國家水平,但差距正在縮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優勢。
勞動力供給情況由於年輕一代尋求農業以外的就業機會,一些地區面臨勞動力短缺。農場與其他行業爭奪勞動力。
技能要求現代花卉種植業對技術工人的需求日益增長,但農村教育體系往往培養不出合格的人才。培訓項目需要投資。
社會合規要求買家對社會安全認證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這增加了成本和行政負擔。小型農場尤其難以滿足這些合規要求。
社區關係一些花卉產區面臨著農場與社區之間因環境影響、土地利用和社會變革而產生的緊張關係。
市場和競爭壓力
全球鮮花市場面臨持續的挑戰:
非洲競賽肯亞和衣索比亞的生產商在歐洲和北美市場展開激烈競爭,為歐洲買家提供有競爭力的價格,在某些情況下,還提供物流優勢。
消費者偏好的變化鮮花消費模式正在改變,年輕消費者的偏好與傳統消費者不同。線上購買、訂閱服務和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模式正在顛覆傳統管道。
零售整合大型零售連鎖店日益主導鮮花分銷,對供應商施加價格壓力。超市和大型零售商更注重價格競爭而非品質差異化。
市場飽和核心市場(美國、歐洲)成長有限,人均消費相對穩定。成長需要透過擴大市場份額或開拓新市場來實現。
價格壓力供應過剩的情況會週期性地壓低整個產業的價格。買家不斷尋求更低的成本,從而擠壓生產商的利潤空間。
品質預期矛盾的是,即使價格壓力加劇,人們對品質的期望也隨之提高。買家要求花瓶使用壽命更長、零缺陷、外觀完美,並且具有完全可追溯性。
物流和基礎設施挑戰
供應鏈問題影響競爭力:
空運成本和運力燃油價格波動對運費的影響難以預測。旺季運力短缺會導致運費緊急上漲。來自其他貨物(尤其是電子商務貨物)的競爭也會影響艙位供應。
機場基礎設施部分產區機場運力有限或航班時刻表受限。基礎設施升級需要政府投資。
海關和植物檢疫程序目的地國家的邊境程序會造成延誤和不確定性。植物檢疫檢驗不合格會導致產品損失。
最後一公里配送透過複雜的配送鏈,將鮮花以最佳狀態送達最終買家,始終是一個挑戰。
經濟和金融壓力
宏觀經濟因素影響產業生存能力:
貨幣波動性匯率波動會造成不確定性,並可能迅速逆轉競爭局面。貨幣對沖會增加成本和複雜性。
獲得資金在許多國家,農業貸款仍然面臨挑戰,高利率和有限的信貸供應限制了投資。
獲利壓力成本上漲、價格競爭和市場壓力共同擠壓了利潤空間。有些生產商的利潤微薄,僅靠旺季收入勉強維持營運。
出口市場的經濟狀況進口國的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和經濟不確定性直接影響鮮花的需求和價格。
政治和監管風險
政府政策和政治環境造成了不確定性:
貿易政策變化關稅調整、貿易協定變更或新的限制措施可能會突然改變市場進入和競爭力。
政治不穩定生產國的內亂、政治轉型或治理挑戰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營運。
監理演變環境法規、勞動法或農業政策的改變需要適應和投資。
安全問題一些生產地區面臨安全挑戰,影響工人安全和農場運作。
策略因應與產業演變
南美洲花卉種植者正透過各種策略舉措應對挑戰:
產品多元化
超越傳統產品:
- 特色玫瑰和獨特品種售價較高
- 利用氣候優勢拓展熱帶花卉業務
- 保鮮乾花保存期限較長,無冷鏈運輸
- 觀賞植物和葉子
- 花束等加值產品與散裝花材相比
- 面向高端市場的有機和永續認證產品
市場多角化
減少對傳統市場的依賴:
- 儘管面臨距離挑戰,我們仍致力於拓展亞洲市場。
- 發展南美洲國內和區域市場
- 繞過中間商的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管道
- 電子商務平台正在開拓新的銷售管道
- 參與鮮花訂閱服務
- 活動和婚禮市場專業化
垂直整合
獲得更多價值鏈利潤:
- 生產者在目的地市場擁有的進口和分銷業務
- 向前整合到零售或直接消費者銷售領域
- 向後整合到繁殖和育種中
- 對專業物流和冷鏈營運的控制
永續發展領導力
將環境績效轉化為競爭優勢:
- 綜合認證項目
- 碳中和承諾
- 水資源管理倡議
- 生物多樣性保育計劃
- 再生能源投資
- 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系統
技術採納
利用創新提高效率和品質:
- 精準農業實施
- 數據驅動的決策
- 在成本效益高的情況下採用自動化
- 先進的育種和品種開發
- 收穫後技術改進
合作計劃
產業合作應對共同挑戰:
- 生產者協會提供集體服務
- 針對生產挑戰的研究合作
- 聯合行銷與市場開發
- 共享物流和基礎設施
- 倡議支持性政策
- 永續性標準制定
比較分析:南美洲與其他起源地
要了解南美洲的地位,需要將其與競爭的生產區域進行比較:
南美洲與非洲
南美洲優勢:
- 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數十年的經驗
- 卓越的物流服務,涵蓋北美市場
- 通常情況下,水資源供應會更好。
- 整體而言,火山土壤較為肥沃
- 生產品種更加多樣化(除玫瑰以外)
- 更強大的技術支援基礎設施
非洲優勢:
- 大多數地區的勞動成本較低
- 更靠近歐洲市場,可縮短運輸時間和降低成本。
- 根據各項協議,享有進入歐盟的優惠貿易待遇。
- 積極擴張增加供應
- 政府對產業發展的支持
南美與歐洲的生產對比
南美洲優勢:
- 最低供暖需求與歐洲溫室棚密集供暖的對比
- 自然生長條件造就了品質更優的產品。
- 生產成本顯著降低
- 全年穩定的生產條件
歐洲優勢:
- 靠近終端市場,無需空運
- 可實現準時交付
- 降低交通運輸的碳足跡
- 消費者對「本地」生產的看法
- 高度先進的技術和自動化
現實隨著南美和非洲進口產品佔據市場份額,歐洲的產量大幅下降,但荷蘭在專業化生產方面仍然很重要,尤其是作為分銷中心。
南美洲與亞洲的生產對比
亞洲花卉產業發展迅速,但主要服務國內市場:
目前南美洲優勢:
- 已建立出口基礎設施和關係
- 累積的專業知識與多元發展
- 促進出口的貿易協定
- 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良好的品質聲譽
亞洲潛在優勢:
- 龐大的國內市場降低了對出口的依賴
- 快速的技術採納
- 政府對農業發展的支持
- 某些地區的生產成本較低
現實目前,距離和物流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亞洲與南美洲在西方市場的競爭,儘管中國尤其正在發展先進的國內生產。
未來展望與情景
南美花卉產業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也可能充滿希望,有許多可能的發展路徑:
樂觀情境:永續成長
在有利條件下,該行業可以實現:
- 透過現有市場消費成長和成功開拓新市場(尤其是亞洲市場)實現市場成長
- 將南美花卉定位為優質、環保的產品,引領永續發展潮流。
- 技術應用提高了效率、品質和環境績效。
- 產品多元化降低了對同質化玫瑰和康乃馨的依賴
- 公平定價體現了對品質和永續性投資的認可。
- 支持性政府政策促進競爭力
- 氣候變遷適應,維持生產條件
- 成功的代間交接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理念
在這種情況下,該行業將繼續作為重要的經濟貢獻者,同時解決環境和社會問題,並透過品質和責任而不是僅僅透過價格來保持全球競爭力。
悲觀情境:衰退與重組
不利條件可能導致產業萎縮:
- 來自非洲和其他地區的日益激烈的價格競爭
- 生產成本上升導致競爭優勢喪失
- 氣候變遷嚴重影響生長條件
- 關鍵地區的水資源限制措施限制了生產
- 市場停滯不前,消費成長乏力
- 碳足跡問題導致空運花需求下降
- 社會和環境合規成本超過市場溢價
- 整合後,只有規模最大、效率最高的企業才能存活下來。
- 勞動力短缺影響營運
在這種情況下,大量農場倒閉,就業機會流失,對花卉產區造成經濟衝擊,倖存者只能勉強維持獲利。
最有可能的情況:演化與適應
現實情況很可能介於兩者之間,具體而言:
- 圍繞著高效率、資金充足的營運機構持續整合。
- 市場分化:高端永續產品和大眾市場商品花卉。
- 技術採用區分領先者和落後者
- 隨著部分地區面臨水資源或氣候限制,而有些地區則在擴張,地理模式也隨之改變。
- 產品多元化為一些生產商帶來競爭優勢
- 持續的價格壓力要求不斷提高效率。
- 生產國新興中產階級和新興出口市場帶來的市場逐漸成長
- 環境和社會標準正從差異化因素轉變為基本要求。
- 成功營運的關鍵在於平衡品質、成本和永續性。
花店指南
南美洲花卉種植業是全球農業領域最引人注目的成功案例之一,它將安第斯山脈高地及其他地區轉變為世界主要花卉供應地。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以來,該產業已發展成為一個技術密集、高度發展的產業,擁有數十萬從業人員,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出口收入,並生產出享譽全球的優質花卉。
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是該行業的巨頭,它們充分利用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赤道高原陽光充足、氣候涼爽、全年適宜生長——打造了經久不衰的競爭優勢。該行業成功應對了許多挑戰,從市場准入壁壘到環境問題,再到激烈的國際競爭,不斷調整和發展。
如今的南美洲花卉產業與早期已截然不同。現代化的農場採用先進技術,從精準灌溉到生物防治,再到精密的採後處理系統,無所不包。該產業逐步重視勞工和環境議題,認證計畫和負責任的企業證明,花卉生產既能提供體面的就業機會,又能以負責任的方式管理環境影響。
然而,挑戰依然嚴峻。氣候變遷威脅著該地區賴以吸引人的穩定條件。隨著競爭加劇,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市場壓力擠壓了利潤空間。非洲的競爭日趨激烈。勞動力和投入成本不斷上漲。該行業必須不斷發展,才能在保持競爭力的同時,解決合理的環境和社會問題。
未來很可能屬於那些能夠成功平衡多項要務的生產者:以具有競爭力的成本高效生產高品質鮮花,同時展現環境管理和社會責任感;在產品和工藝方面不斷創新,同時保持行業的農業根基和社區聯繫;以及服務於從高端特色產品到大眾市場價值產品的多元化市場領域。
對於生產國——尤其是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而言,花卉產業的持續成功至關重要。該產業為數十萬農村地區就業,這些地區的其他就業機會有限,同時也能創造重要的出口收入,並展現出農業的競爭力。如何在支持產業永續發展的同時,確保環境保護和工人福利,既是政策制定者面臨的挑戰,也是機會所在。
對全球消費者而言,南美鮮花很可能仍將佔據重要地位,全年帶來繽紛色彩和美麗,其品質、品種和永續性也日益提升。從安第斯山脈的高地到消費者的花瓶——涵蓋了精細的生產、複雜的物流和全球貿易——這一過程體現了現代農業的卓越能力以及人類對鮮花之美的持久欣賞。
南美花卉產業的故事仍在續寫,其未來的發展取決於生產者、政府、買家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能否成功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同時在過去幾十年建立的堅實基礎上繼續發展。

在〈南美洲花卉種植業指南〉中有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