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食香港:可食用植物與菇類採集全指南


在香港,採集野生植物的風潮正在悄悄回歸。從西貢的薄霧山谷到大嶼山的林間溪澗,野生香草與可食用綠葉自古便是本地飲食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在提籃走進山野之前,了解法規、風險與採集的正確方式,是每一位現代「野食獵人」的基本功。


法規與生態意識

香港的大部分郊野屬於受保護土地。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AFCD)的規定,未經許可不得在郊野公園內採摘、砍伐或破壞植物與真菌。許多野生物種屬於稀有或受保護品種,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一環。

即使在非保護區域,採集者也應保持克制。只取所需,切勿連根拔起,讓植物能夠自然再生,並保留資源給野生動物。遠離馬路邊與城市地帶,因為這些地方的土壤可能含有重金屬或農藥殘留。


安全採集的黃金法則

  1. 認識你採的植物。 使用多種來源進行確認——植物圖鑑、手機應用程式或向專家求證。
  2. 選擇乾淨地點。 避開公路旁、工業區或曾使用除草劑的地方。
  3. 可持續採集。 同一片植物群中,最多只取三分之一。
  4. 尊重界線。 不侵入私人土地,了解郊野公園的法例限制。
  5. 有疑慮就別吃。 特別是菇類,一旦誤認,後果可能十分嚴重。

香港常見的可食野菜

與菇類相比,野生植物的辨認較為容易,風險亦低許多。以下是幾種在香港山野常見、相對安全的可食植物。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

這是一種貼地生長的多肉植物,莖呈紅色、葉片厚實光滑。常見於陽光充足的空地與荒地。葉子帶有清新的酸味,可生食入沙律,亦可炒食。馬齒莧富含奧米加-3脂肪酸與維他命C,是天然的營養寶庫。

錦葵(Malva neglecta

錦葵的葉片圓而柔軟,開淡紫至粉紅色小花,常見於草地與小徑邊緣。嫩葉味道清淡,煮後帶微黏質,可增添湯品滑順口感。花與幼果均可食用。

檸檬香蜂草(Melissa officinalis

屬於薄荷科的芳香草本植物,揉碎葉片便能聞到清新的檸檬香氣。多見於半陰涼處或舊農地邊緣。葉片可泡茶或加入甜品與沙律,增添明亮的果香風味。

海岸野菜與野果

新界沿岸潮間帶可見耐鹽的野生食用植物與海藻,常被用於湯品或涼拌菜。山區中亦可能發現野生龍眼或荔枝樹,這些多為舊村果園的遺跡。採摘時應遵守保育規範,避免過度收集。


菇類採集:高風險區域

香港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孕育出豐富的真菌生態,已記錄超過兩千種菇類。然而,當中僅有少數確認可食,且許多毒菇與食用菇外觀極為相似,即使是有經驗的採菇者也可能誤判。

食物安全中心曾多次警告,切勿隨意採食野生菇類。中毒個案時有發生,部分嚴重甚至致命。烹煮、乾燥或冷凍皆無法破壞菇毒,因此野菇採集在香港極具風險。

一些常見於中式料理的菌類,例如銀耳Tremella fuciformis)與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有時可見於枯木上自然生長。但即便如此,也須經過確定辨認後方可食用,因為香港亦有外觀相似的有毒品種。


採集地點與季節

香港最適合採集野食的地區多位於新界,如西貢、大嶼山、或大埔、上水一帶的山谷地。昔日農地與荒廢果園常能找到野生可食植物;潮間帶則可尋得可食海藻與鹽地植物。

春至初夏為嫩葉與香草的旺季,夏末至秋季則為果實與菇類盛期(但風險較高)。冬季雖較寂靜,仍可見部分耐寒植物如錦葵與香蜂草。

外出時應攜帶飲水、小刀或剪刀、以及透氣籃子或布袋,避免使用塑膠袋以免壓壞植物。記錄採集地點、環境與照片,有助後續辨識與學習。


野食的清洗與烹調

帶回家後,務必徹底清洗野菜。先以清水浸泡,再輕輕搓洗去除泥土與昆蟲。野菜可汆燙或快炒,以提升口感與消化性。初次食用宜從少量開始,因為即使安全植物也可能引起個人體質反應。

若要食用確認安全的野菇,須完全煮熟,並避免混合多種菇類同食。建議保留部分未煮樣本,以便萬一出現不適時醫療單位可辨識菇種。


野食的樂趣

採集不僅僅是尋覓食物,更是一種與自然連結的方式。在繁忙的城市之中,走入山林尋找野菜,是一場關於觀察與耐心的修行。它讓人重新體會土地的節奏,並學會尊重生態的循環。

野食並非任人取用的資源,而是生態系的一部分。真正的可持續採集,是「取其一分,留其十分」,讓自然得以延續。


香港的山野與海岸蘊藏著驚人的食用植物多樣性——從多汁的馬齒莧到芳香的香蜂草,皆是大自然的饋贈。然而,可食與有毒往往僅一線之隔,特別是菇類。

若你初次嘗試採集,請從容易辨認的植物開始,並參加有經驗導師帶領的導賞或工作坊。以尊重、謹慎與好奇心走進野外,你會發現,即使在這座世界最繁忙的城市之一,大自然的餐桌其實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