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cart is currently empty!
印度神話和文化中的花卉
印度文明綿延數千年,橫跨廣闊的印度次大陸,孕育了世界上最精妙、最具精神內涵、最具美學價值的花卉關係之一。在印度傳統中——涵蓋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以及各地民間習俗——花卉超越了單純的植物之美,成為崇拜、冥想、精神像徵、宇宙觀以及神人互動關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從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脈到熱帶南部海岸,從乾旱的西部沙漠到鬱鬱蔥蔥的東部山谷,印度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孕育了非凡的花卉多樣性,而印度文化則將每一種花卉都編織成一幅意義、神話和習俗交織的複雜畫卷。
與西方神話中記載於古代典籍並大多湮沒於歷史長河不同,印度的花卉傳統至今依然生氣勃勃。數以百萬計的人們每天在寺廟敬獻鮮花,為神靈佩戴花環,在祭祀儀式中撒下花瓣,並透過史詩、往世書、地方傳說和民間傳統中蘊含的花卉象徵意義來理解生活。本指南將探索印度神話中的花卉,同時也承認這一浩瀚的傳統無法被完全概括——每個地區、語言群體和社區都擁有獨特的花卉知識,而且許多知識仍然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而非文字記載之中。
蓮花:至高無上的花朵與宇宙象徵
蓮花(Nelumbo nucifera),梵語稱為padma或kamala,在印度傳統中位居花中之首,在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神話中均有出現,具有無與倫比的象徵意義。蓮花象徵著創造、純潔、靈性覺醒、美麗、豐饒、繁榮和神聖的超越。
根據印度教宇宙論,宇宙起源於毘濕奴(守護神)斜倚在漂浮於原始海洋上的宇宙巨蛇舍沙之上。毘濕奴的肚臍中長出一朵蓮花,創造神梵天便從這朵蓮花中誕生,梵天隨後創造了宇宙。這一意象——宇宙蓮花作為創造的起源——確立了蓮花作為萬物之源的地位。
蓮花的生長模式——根植淤泥,莖穿水,花開於空中——是印度哲學中精神發展的核心隱喻。淤泥象徵物質存在和無明(avidya),水象徵經驗和情感的世界。蓮花雖生於淤泥,卻潔白無瑕地綻放於水面之上,象徵著覺悟的意識──身處塵世卻不為所困,即使周圍污濁,也能保持純潔。
這種象徵意義貫穿印度靈性教義之中。 《薄伽梵歌》中寫道:「不執著於結果,將一切奉獻給至高無上的存在,便不受罪惡行為的影響,如同蓮花不沾染水一般。」(5.10)這句經文概括了蓮花的教義——身處塵世卻不染塵埃,不執著於結果,在履行世俗義務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解脫。
主要神祇都與蓮花有著密切的關聯:
拉克什米財富、繁榮和好運女神拉克希米被稱為蓮花女神帕德瑪(Padma),常被描繪成站立或端坐於盛開的蓮花之上,手中也常握著蓮花。在攪動乳海(Samudra Manthan)的過程中,她從宇宙之海中誕生,立於蓮花之上,為世界帶來繁榮。在拉克希米女神的崇拜儀式中,蓮花供品佔據著重要地位,她的八種化身(Ashta Lakshmi)也都與蓮花的象徵意義緊密相連。
薩拉斯瓦蒂智慧、藝術和學習女神薩拉斯瓦蒂端坐於一朵白蓮花之上,象徵著知識的純潔和藝術的超凡之美。學生和藝術家們向薩拉斯瓦蒂獻上白蓮花,並祈求她在學習和創作中賜福。
梵造物主被描繪成坐在蓮花上,手裡拿著蓮花,強調了他在創造中的作用以及他與他所誕生的宇宙蓮花的聯繫。
毘濕奴他四隻手中有一隻拿著蓮花,他的不同化身和形態都與特定顏色和類型的蓮花相對應。千瓣蓮花象徵毘濕奴的千種名字和無限的面向。
濕婆雖然與其他神靈相比,他很少被描繪成與蓮花在一起,但有時也會被描繪成與藍色蓮花在一起,而他的配偶帕爾瓦蒂則與蓮花聯繫在一起,蓮花是美麗和沙克蒂(神聖女性能量)的象徵。
除了創世神話之外,蓮花也出現在許多其他印度教神話中。在《羅摩衍那》中,羅摩在與羅波那決戰前想要祭拜杜爾迦女神,他需要108朵藍色蓮花。收集了107朵後,他發現還差一朵。他正準備獻上自己的眼睛(梵語詩歌中稱為「蓮花眼」),杜爾迦女神卻阻止了他,並賜福於他的虔誠。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誠的奉獻比完美的儀式更重要。
在佛教中,蓮花同樣具有深遠的意義。佛陀常被描繪成端坐或立於蓮花之上,「唵嘛呢咪吽」(Om Mani Padme Hum,意為「蓮花中的珍寶」)這句咒語象徵著覺悟的意識。不同顏色的蓮花也蘊含著特定的意義:白色代表精神上的完美,粉紅色代表佛陀本身,紅色代表慈悲與愛,藍色代表智慧,紫色代表神秘主義。
蓮花的綻放階段象徵著精神的成長-含苞待放的花蕾代表潛能,半開的花朵代表著對精神的探索,而完全盛開的蓮花則代表著證悟的覺悟。佛教藝術中廣泛描繪了不同階段的蓮花,以此提醒修行者他們的靈性之旅。
在耆那教中,蓮花是八吉祥(ashtamangala)之一,象徵純潔和靈性覺醒。蒂爾坦卡拉(開悟的導師)被描繪成坐在蓮花寶座上,強調他們超越了世俗的執著。
蓮花的字面特徵強化了其像徵意義。蓮花的疏水錶面使水珠凝結並滾落,帶走污垢——這種顯而易見的純淨自然激發了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聯想。蓮花在黎明時分開放,黃昏時分閉合,這使它們與太陽的象徵意義和意識的循環聯繫起來。有些蓮花只在夜間開放,與月亮和女性能量相關聯。
不同顏色的蓮花有特定的意義:
- 白蓮花精神上的完美、心靈的純淨、超越
- 粉紅蓮花至高無上的蓮花,與佛陀和最高的精神境界相關。
- 紅蓮:本性、愛、同情心、熱情
- 藍蓮花智慧、知識、精神戰勝感官
- 紫蓮花神秘主義,深奧的教義
蓮花出現在建築(蓮花穹頂和柱子)、藝術(繪畫和雕塑中數不勝數的蓮花形象)、人名(無數人名為帕德瑪、卡馬拉、潘卡吉)以及日常語言(如“蓮花”、“蓮眼”、“蓮手”等比喻)中。這種無所不在的現象表明,蓮花已完全融入印度文化意識之中。
圖爾西:神聖的羅勒與毘濕奴的摯愛
羅勒(Ocimum tenuiflorum),又稱聖羅勒,開著紫色或白色的小花,呈穗狀花序,在印度教中享有獨特的地位,或許是印度教中最神聖的植物。羅勒的每個部分都被視為聖潔,它像徵著虔誠、純潔和神聖的存在,尤其與毘濕奴神有著密切的聯繫。
根據印度教神話,圖西(Tulsi)原名弗林達(Vrinda,或稱為圖拉西),是一位忠貞的女子,嫁給了魔王賈蘭達拉(Jalandhara)。她的貞潔和虔誠創造了一種保護力量,使她的丈夫所向披靡。為了打敗賈蘭達拉,毘濕奴(Vishnu)化身為賈蘭達拉,接近弗林達,使她不知不覺地違背了忠貞的誓言。當她發現真相後,詛咒毘濕奴變成沙利格拉姆石(Shaligram),悲痛欲絕地死去。毘濕奴被她至高的虔誠所感動,將她化作圖爾西(Tulsi)植物,並宣布從此以後,任何對他的崇拜都離不開圖爾西葉。
另一個版本講述的是,弗林達對毘濕奴無比虔誠,因此轉世為圖爾西,毘濕奴承諾娶她為妻。每年卡爾蒂克月(公曆十月至十一月)期間,都會舉行圖爾西與毘濕奴(或其化身沙利格拉姆)的「婚禮」儀式,即圖爾西婚禮,這標誌著印度教婚禮季的開始。
這些故事將羅勒確立為完美奉獻(巴克提)的象徵,代表真愛的轉化力量,以及信徒與神靈之間的親密關係。羅勒的苦味和藥用價值又賦予了它另一層意義——真正的奉獻或許包含苦澀和犧牲,但最終會帶來療癒和祝福。
幾乎每個印度教家庭都會種植羅勒,通常栽種在專門的花盆或指定區域,並每天進行祭拜。女性尤其與羅勒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她們每天早晚都會澆水、祈禱,並在羅勒旁點燈。這種習俗使羅勒獨具特色──它如同植物中的活神,存在於千家萬戶,透過這種植物關係,創造了直接的、日常的神人互動。
雖然羅勒花不如芳香的葉子那樣引人注目,但它們被視為格外神聖,用於毘濕奴的崇拜儀式中。羅勒花環裝飾著毘濕奴的雕像,羅勒葉和花被放置在他的腳下。羅勒念珠用於念誦真言(梵咒),人們相信這有助於提升靈性修行。
羅勒的藥用價值——能夠治療感冒、咳嗽、壓力和各種疾病——鞏固了其神聖的地位。人們將這種植物的療癒力量視為神聖祝福的物質體現,這表明在印度傳統中,神聖與實用並非相互對立,而是交織融合。
繞著羅勒植株行走並誦讀禱文被認為具有精神功德。羅勒崇拜不需要祭司、繁複的儀式或特殊資格——它民主化、人人皆可參與,並且主要由女性進行,這賦予了她們作為這一虔誠修行的主要維護者的地位。
夜來香:夜來香與神聖饋贈
夜來香(Nyctanthes arbor-tristis),又稱夜花茉莉,開出芳香的白色花朵,莖呈橙色,在夜間開放,在黎明時分凋落,在連接人間和天界的幾個印度教神話中佔據重要地位。
根據傳說,帕里賈特樹是攪乳海(Samudra Manthan)期間誕生的五棵神樹(kalpavriksha)之一。眾神之王因陀羅將帕里賈特樹帶回天界,讓它生長在自己的花園中。帕里賈特樹的花朵芬芳馥鬱,美艷絕倫,因此無比珍貴。
克里希納的妻子薩蒂亞巴瑪聽聞帕里賈特樹,便渴望將其栽種在自己的花園中。為了滿足她的願望,克里希那降臨到因陀羅界(因陀羅的天界),將帕里賈特樹帶了回來。這引發了克里希那與因陀羅之間的一場戰爭,最終克里希那獲勝,這證明了神聖的愛(克里希那對薩蒂亞巴瑪的摯愛)甚至超越了天界的等級制度。
另一個版本講述的是,當克里希納的另一位妻子魯克米尼得知薩蒂亞巴瑪得到了那棵帕里賈特樹時,她感到很難過。克里希納為了展現他情感的完美平衡,將這棵樹栽種在她們各自宮殿的交界處,這樣,當樹在薩蒂亞巴瑪的花園裡生長時,花朵卻會落到魯克米尼的花園裡。這個故事教導我們,神聖的恩典應公平分配,以及如何透過智慧化解嫉妒。
一個更憂傷的故事講述了帕里賈特樹的起源:一位公主與太陽墜入愛河,卻無法忍受太陽每日離去的痛苦,最終心碎而亡。眾神被她的忠貞所感動,將她化作了帕里賈特樹。這種樹的花朵在夜晚綻放,黎明凋零,因為它們無法忍受見到太陽——那個令它們心碎的愛人。花朵橙色的莖稈象徵那份永恆不滅的愛火。
帕里賈特花獨特的綻放方式——夜間開放,清晨凋零散落——賦予了它自然的哀婉之美。黎明時分,完美無瑕的花朵散落在地,象徵著美的短暫易逝、完美終將凋零的必然性,以及人生苦樂參半的本質。這種顯而易見的無常,使得帕里賈特花成為探討依戀、失去和接納等人生哲學的有力教材。
帕里賈特花在濕婆神的崇拜中被視為尤為神聖,信徒們每天清晨都會收集掉落的花朵作為供品。這些花朵必須從地上撿拾,而不是從樹上摘取,這象徵著謙遜和接納——我們接受自然落下的東西,而不是攫取我們想要的東西。
帕里賈特花的香氣濃鬱、甜美、瀰漫,被形容為宛若天國之香。當帕里賈特樹盛開時,它的芬芳能瀰漫整個街區,使人們共享神聖存在的感官體驗。這種特質讓帕里賈特在印地安人的想像中成為天堂的代名詞──天堂是帕里賈特永不凋謝的地方。
香柏:神聖的芬芳
木蘭(Magnolia champaca)開出香氣濃鬱的金黃色或白色花朵,在印度神話和文學中,它像徵著神聖的芬芳、美麗和精神追求。
在印度教傳統中,人們會向諸神供奉金香木花,尤其是克里希納、杜爾迦女神以及其他化身的女神。然而,金香木花在濕婆神的崇拜中卻是被禁用的——傳說中,濕婆神苦修時,一個惡魔藏身於一棵金香木樹下,而這棵樹卻並未顯露出惡魔的踪跡。為了懲罰惡魔的共謀,濕婆神詛咒金香木花永遠不能用於他的祭祀儀式。這個故事告誡人們誠實的重要性,以及在需要揭露真相時保持沉默的後果。
在佛教傳統中,香柏花象徵覺悟,出現在佛陀生平及教義的故事中。香柏花香氣馥鬱,能瀰漫遠方,象徵美德與智慧的自然傳播,影響周遭的一切。
在梵文古典文獻中,香木(Champak)頻繁出現,象徵情慾之美。 《愛經》和古典詩歌中描繪了戀人佩戴香木花環、使用香木香髮油、以及用香木花裝飾臥室的場景。香木花醉人的香氣使其與感官愉悅相連,而將其供奉給神靈則使其與神聖的愛相連——這體現了印度傳統對神聖之愛與感官之愛之間和諧共存的理解,而非二者對立。
木槿樹高聳入雲,直插雲霄,其高度使其成為精神追求的天然象徵。樹冠上盛開的花朵代表著意識的最高境界,是向上攀爬、接近神聖現實的獎賞。
不同顏色的白玉蘭花蘊含著特定的意義。白色白玉蘭象徵純潔和頭腦清明。金色白玉蘭(較常見的品種)象徵繁榮、智慧和太陽的恩澤。由於白玉蘭在香水製作中的應用以及其在貿易中的價值,它既是財富的象徵,也是實際財富的來源。
在印度各地的地名中,香木花(Champak)頻頻出現——無數村莊、花園和聖地都以此花命名,可見其深厚的文化意義和廣泛的喜愛。香木樹壽命長,隨著樹齡增長會變得異常高大,因此古老的香木樹成為了當地的地標和聚會場所,其季節性的盛開標誌著時間的流逝,並創造了共同的社區體驗。
阿育王:悲傷驅散者
阿育王樹(Saraca asoca)開著簇簇橙紅色的花朵,其名稱源自梵語,意為「無憂無慮」或「驅散悲傷」。這種樹及其花朵出現在幾個重要的印度神話中,並具有與愛、悲傷和轉變相關的重要像徵意義。
《羅摩衍那》中阿育王的身影佔據了重要地位。羅波那劫走悉多並將她囚禁在楞伽島時,就將她囚禁在阿育王花園(阿育王樹林)中。在被囚禁期間,悉多一直坐在阿育王樹下,從樹的存在中尋求慰藉。哈努曼第一次發現悉多時,也是在阿育王樹下,這棵樹見證了他們的對話以及羅摩將戒指交給哈努曼的整個過程。
這棵樹的名字──「驅散悲傷者」──恰恰是悉多承受巨大悲痛的地方,這種諷刺意味是刻意為之。一些解釋認為,這棵樹的存在確實減輕了悉多的痛苦,使她不至於徹底絕望。另一些解釋則認為,這棵樹吸收了她的悲傷,將其融入自身——這或許就是為什麼阿育王花後來與愛恨情仇和離別聯繫在一起的原因。
阿育王也與愛神卡瑪有著密切的聯繫。根據傳統,卡瑪的花箭箭尖中就包含阿育王花。當這些箭矢射中目標時,既能激發熾熱的愛情,也會帶來愛戀的渴望和分離的痛苦──這就是浪漫愛情的雙重性。
這棵樹對女性有著特殊的意義。根據傳統,女性在阿育王樹開花時觸摸它,會使樹花更加繁盛——這暗示著女性能量與樹木的生命力之間存在著特殊的聯繫。阿育王樹被認為對女性的健康和生育能力有益,許多傳統習俗都與阿育王樹有關,以促進女性的生殖健康。
這些花朵——簇簇鮮豔的橙紅色花朵——構成了一幅壯觀的景象,宣告著春天的到來,並與節日慶典以及浪漫的期待和希望聯繫在一起。花朵從黃色花苞逐漸變成橙色,最終成熟為深紅色,象徵愛與激情的不斷加深。
在佛教傳統中,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手捧阿育王樹枝,在藍毘尼花園中誕下了佛陀。這神聖的關聯使阿育王樹成為佛教最重要的樹木之一,象徵著覺悟的誕生和通往解脫苦難之路的開始——因此,它「驅散悲傷」的名字也顯得格外貼切。
卡丹巴花:克里希納之花
卡丹巴樹(Neolamarckia cadamba)開出球形橙黃色芳香的花朵,在克里希納崇拜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並出現在許多克里希納的故事中,使其成為印度教最受喜愛的花卉之一。
根據傳說,克里希那在童年居住的弗林達文森林裡,常在卡丹巴樹下玩耍。卡丹巴樹繁花似錦,樹蔭濃密,靠近水源,因此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人們聚集的場所。克里希納在卡丹巴樹下與牧牛女們翩翩起舞,倚靠在樹幹上吹奏笛子,還會爬上樹枝偷取酥油或戲弄同伴。
《薄伽梵往世書》描述了克里希那在雨季卡丹巴樹下靜立的情景。那時卡丹巴樹繁花盛開,雨後的空氣中瀰漫著芬芳。克里希那在雨季卡丹巴樹下盛開的景象,成為了印度藝術中反覆出現的主題之一,象徵著神聖之美、浪漫情懷和愛的季節。
卡丹巴樹的球形花頭——在印度開花樹木中獨一無二——使其特徵鮮明,極易辨認。這些球狀花朵與克里希納的頑皮、圓滿以及神聖之愛的圓滿完美本質聯繫在一起,這種愛平等地包容所有方位。
拉達是克里希納的至高奉獻者和永恆伴侶,她與卡丹巴花有著特別的連結。這種花出現在對她美貌、飾品以及她與克里希納相遇場景的描述中。雨季時分,拉達在卡丹巴樹下等待克里希納,花香與雨水的氣息交織,也映照出她對克里希納的思念,這一場景成為虔誠詩歌和繪畫中的核心意象。
卡丹巴樹對水的熱愛——它最適合生長在河流、池塘附近以及降雨量高的地區——使其與情感的深度和虔誠的流動本質緊密相連。正如這種樹在水邊茁壯成長一樣,虔誠也在神聖恩典和情感開放的源泉旁蓬勃發展。
許多克里希納神廟的庭院裡都種植卡丹巴樹,信徒們在祭拜克里希納時,尤其是在克里希納誕辰節(Janmashtami)期間,會供奉卡丹巴花。據說,這種花的芬芳尤其能取悅克里希納,讓他想起在弗林達文度過的童年時光,以及他頑皮親切的個性。
在阿育吠陀醫學中,卡丹巴樹的花和樹皮被用作藥材,治療多種疾病。這種實用價值提升了卡丹巴樹的神聖地位——神聖的樹木不僅帶來精神上的祝福,也帶來實際的療愈,體現了物質和精神利益的融合。
凱塔基:露兜樹與詛咒之花
香蘭(Pandanus屬植物)開出芬芳的螺旋狀花朵,在關於濕婆的著名神話中出現,解釋了為什麼這種花儘管美麗芬芳,卻被禁止用於濕婆崇拜。
傳說中,梵天和毘濕奴曾爭論誰才是至高無上的神。為了平息爭端,濕婆化身為一根無窮無盡的火柱(靈光柱),向他們挑戰,看誰能找到火柱的頂端或底端。梵天化為天鵝向上飛翔,毘濕奴化作野豬向下潛入。兩人都未能找到火柱的盡頭。
梵天攀登石柱時,遇到一朵從柱頂飄落的卡塔基花。這朵花聲稱自己曾到達頂端,以此「證明」石柱有盡頭。梵天急於宣稱勝利,便要求卡塔基花證實自己的謊言。卡塔基花同意了,梵天便返回,聲稱自己已經到達頂端,並以卡塔基花作為證據。
毘濕奴坦承自己未能探底,承認失敗。但濕婆知曉真相,揭露了梵天的欺騙。濕婆因被利用而怒不可遏,詛咒梵天將無人敬拜(因此與其他主要神祇相比,梵天的廟宇相對較少)。他也詛咒卡塔基花永遠不能用於任何神祇的祭祀,尤其是他自己。
這個神話講述了真理的重要性、作偽證的後果,以及即使是神靈也會因不誠實而受到懲罰的原則。儘管凱塔基花香氣馥鬱、美麗動人,卻仍然被排除在祭祀之外,這表明參與欺騙——即使只是作為同謀——也會帶來持久的後果。
這項禁令產生了一些有趣的實際影響。卡塔基花外型奇特,香氣濃鬱,備受推崇,常用於香水製作,但卻刻意排除在宗教祭祀之外。這就形成了一種「美麗卻禁忌」的類別——在世俗場合備受珍視,卻不適宜用於神聖用途。
有些解釋認為,克塔基神像被排除在祭祀之外,實際上是為了彰顯其教化角色。透過不參與寺廟供奉,克塔基神像不斷提醒信徒要誠實,警惕共謀欺騙的危險,並強調即使說謊可能帶來利益,也要堅守正直的重要性。
昆達:夜來香
昆達(Jasminum multiflorum),又名夜茉莉,開出香氣濃鬱的白色花朵,在梵文文學和神話中像徵著純潔、夜晚的神秘和月亮的祝福。
昆達花是供奉濕婆神的傳統花材,尤其是在夜間祭祀時。它們在夜間盛開,象徵濕婆神作為夜晚、冥想和超越之神的地位。白色代表意識的純淨和黑暗中的靈性覺醒-當外界幹擾消退時,覺知之光最為清晰地閃耀。
在古典梵文詩歌中,昆達花經常出現在對月夜、浪漫邂逅和深情時刻的描繪中。昆達花在夜幕降臨時盛開,在黎明時分閉合,這自然而然地讓人聯想到黑暗中顯現的奧秘、唯有當日常意識退卻才能觸及的真理,以及無需日光才能展現的美。
昆達花濃鬱的香氣——尤其在夜晚花朵盛開時最為強烈——體現了這樣一個道理:有些美並非以視覺上的炫耀,而是以微妙的方式展現自身。香氣隨夜風飄散,悄悄找到那些心領神會的人。正是這種特質,使昆達花成為智慧、優雅和祝福的象徵,它們悄然降臨,而非轟轟烈烈。
昆達花也出現在對月神錢德拉及其花園的描述中。月亮的白光和夜晚的統治自然與白色、夜間盛開的花朵連結在一起。月亮崇拜有時會包括供奉昆達花,祈求月亮賜予和平、情緒平衡和心靈清涼(在吠陀占星術中,月亮代表心靈)。
夜間採摘昆達花用於黎明祭祀的習俗,體現了準備、期盼以及在黑暗中辛勤勞作以換取光明中祭品的意願。信徒們在黎明前起床採摘昆達花,為晨祭做準備,這種奉獻精神超越了白天的便利,超越了任何環境的限制。
芙蓉:血紅色的獻祭
木槿(Hibiscus rosa-sinensis)開出碩大的紅色花朵,在崇拜神聖母親的各種化身——杜爾迦、卡莉以及其他沙克蒂(神聖女性能量)的顯現——時具有特殊的意義。
芙蓉花鮮豔的紅色,如同鮮血一般,象徵著犧牲、生命力以及神聖母親的強大守護力量。向杜爾迦女神或卡莉女神獻上紅色芙蓉花,代表著將自己——包括自我、局限和障礙——奉獻給神聖的力量,讓其吞噬並轉化。
在九夜節(獻給神聖母親的九個夜晚)期間,人們會大量供奉扶桑花。每一朵花都代表著一份祈願、一個禱告,或是獻給女神的自身某個面向。扶桑花短暫易逝的特質──花期僅一日──象徵無常,以及每日獻上新鮮供品而非依賴過往奉獻的重要性。
在南印度傳統中,木槿花在瑪麗安曼(一種母神)崇拜中具有特殊的意義。這種花象徵生育力和生命力,與女神賜予子嗣、保障健康以及保護社群免受疾病侵害的角色緊密相連。
木槿花生長旺盛、花開繁盛,且適應性強,因此成為夏克提(Shakti)的天然象徵-夏克提是宇宙萬物展現的活力、創造力和生命力。如同夏克提一樣,木槿花兼具美麗與力量,外表嬌弱卻堅韌不拔。
在阿育吠陀醫學中,木槿花被認為可以治療脫髮並促進頭髮生長,它與女性美的聯繫不僅體現在像徵意義上,更延伸到實際的護理中。女性會使用木槿花製劑來護理頭髮和皮膚,將木槿花的美容功效與祈求美麗和優雅的禱告結合。
在印度,女性在頭髮上佩戴芙蓉花的習俗十分普遍,它既蘊含著美學意義,也具有精神內涵。芙蓉花的美麗既是對每位女性內在神聖女性特質的讚頌,同時也將這份美麗獻給了女神。
萬壽菊:金色的奉獻
萬壽菊(Tagetes屬)雖然並非印度本土植物,但已被廣泛接受,它開出的金橙色花朵繁茂,在印度的宗教活動中隨處可見。在印地語中被稱為“genda phool”,萬壽菊幾乎被供奉給所有神靈,並用於製作花環、裝飾品以及在印度各地的宗教儀式中。
萬壽菊的金黃色象徵著繁榮、陽光的恩澤和神聖的光輝。這種花數量繁多——一株植物就能開出無數花朵——使其非常適合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同時也像徵著神聖祝福的慷慨和豐盛。
在排燈節(光明節)期間,萬壽菊裝飾著家家戶戶、店鋪和寺廟,它們金色的花朵與油燈的光芒交相輝映,象徵著光明戰勝黑暗、知識戰勝無知、善良戰勝邪惡。萬壽菊的出現標誌著這些空間已被淨化,為吉祥天女拉克什米的到來做好了準備。排燈節期間,拉克什米女神會到訪各家各戶,帶來繁榮和祝福。
萬壽菊在婚禮和其他喜慶場合也廣泛使用。婚禮涼棚(婚宴亭)會用萬壽菊花環裝飾,新郎新娘在儀式上也會交換萬壽菊花環。萬壽菊寓意吉祥,色彩艷麗,花量繁多,是慶祝新開始的理想之選。
在喪葬儀式中,萬壽菊用途廣泛──裝飾靈柩、鋪設送葬隊伍的道路,以及在祭祀亡者的儀式上供奉。這種在婚禮和葬禮中的雙重用途,體現了印第安人對生死相連而非對立的理解,他們認為這兩種生命過渡都應享有美麗、尊重和神聖的臨在。
萬壽菊的濃鬱香氣——獨特而略帶辛辣——被認為可以驅散負能量,淨化空間。這種保護作用增添了它們的宗教意義,使萬壽菊不僅具有裝飾作用,還兼具保護和淨化的功效。
茉莉花:香氛皇后
茉莉花(茉莉屬植物),開出芬芳濃鬱的白色花朵,在印度被視為純潔、神聖之愛和女性優雅的象徵。印度各地種植不同的茉莉花品種,每個品種都有其地理名稱和特定的文化內涵。
茉莉花潔白的花色和濃鬱的香氣,使其成為幾乎所有神祇的理想供品,尤其與濕婆、毘濕奴的平靜形態以及各種化身的聖母瑪利亞聯繫更為緊密。茉莉花的香氣本身就是一種供奉——即使只是聞一聞茉莉花香,也被視為接受祝福和參與虔誠儀式的一種方式。
在印度各地,女性會在頭髮上佩戴茉莉花——這種習俗兼具美觀、虔誠和象徵意義。茉莉花的芬芳伴隨女性的步伐,如同移動的祭品,彰顯著她們的美麗與優雅。在許多印度文化中,茉莉花裝飾的頭髮象徵著婚姻狀況、女性氣質以及女神在每位女性體內的存在。
在印度古典文學中,茉莉花頻頻出現,象徵浪漫的愛情和慾望。 《愛經》中論述了茉莉花環、茉莉花香油以及用茉莉花裝飾的性愛場所。梵文詩歌也反覆使用茉莉花來描繪美麗的女性、浪漫的夜晚以及愛情的生理和情感特質。
茉莉花嬌嫩的外表與馥鬱的香氣形成鮮明對比——小小的白色花朵竟能散發出足以瀰漫整個花園的芬芳——這告訴我們,真正的力量並不需要體型或武力。真正的影響力如同微風中的芬芳,自然而然地傳播開來,無需暴力或侵略,便能影響萬物。
在南印度,尤其是在泰米爾納德邦,茉莉(當地稱為malli或malligai)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將新鮮茉莉花串成各種特定花環被視為一種藝術形式,不同的花環樣式適用於不同的場合、神靈和用途。婦女們從母親和祖母那裡學習這些花環樣式,從而傳承了花藝知識和插花技藝的鮮活傳統。
茉莉花的花期短暫──花朵在傍晚綻放,夜間香氣最為濃鬱,隔天便開始凋零──這告訴我們世事無常,同時也展現了即使是短暫的美麗也蘊含著巨大的價值。花朵的短暫生命並沒有降低它們的價值;相反,它們的短暫性反而加深了我們對它們的欣賞,並教導我們活在當下。
藍蓮花:智慧與遠見
藍蓮花(學名:Nymphaea caerulea 和 Nymphaea nouchali)與常見的粉紅蓮花不同,它像徵著智慧、靈性洞察力和超驗意識,具有特殊的意義。藍蓮花不如粉紅蓮花或白蓮花常見,它與深奧的知識和更深層的精神真理緊密相連。
在圖像學中,藍蓮花在某些化身中與毘濕奴密切相關,在冥想姿態中與濕婆相關,在佛教傳統中則與各種智慧神祇和菩薩相關。藍色象徵無垠的天空和深邃的海洋,代表著意識的浩瀚無垠,以及超越表象、尋求真諦之人所能獲得的深邃智慧。
藍蓮花在歷史上也與誘發幻覺狀態和增強冥想能力有關。古代文獻和實踐表明,藍蓮花曾被用於促進更深層的冥想,儘管具體方法仍保留在秘傳傳統中。這種用途將藍蓮花與精神追求、超越理性理解的直接體驗以及探索意識深層維度所需的勇氣聯繫起來。
在佛教藝術中,藍蓮花常出現在文殊菩薩(智慧菩薩)和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化身,以女性形像出現)的畫像中。藍蓮花象徵著斬斷迷妄的智慧、穿透晦澀的清明以及超越世俗限制的理解。
天然藍蓮花的稀有性使其格外珍貴、特殊。尋找藍色蓮花象徵著獲得罕見的精神頓悟或領悟深奧的教導。尋找、培育或取得藍蓮花所需的努力,與追求深邃精神境界所需的奉獻精神相呼應。
夾竹桃:美麗與危險
夾竹桃(Nerium oleander)開著簇簇粉紅色、白色或紅色的花朵,象徵美麗與危險的結合-整株植物都劇毒,卻又開出大量艷麗的花朵。這種雙重性在印度的各種神話和民間傳說中都有所體現。
在某些地區傳統中,夾竹桃與死神閻摩以及生死界線息息相關。它的美麗吸引人,而其毒液則起到保護作用——這反映了死亡既是不可避免的命運,也是宇宙秩序的守護者。生長在火葬場或祭祀死亡神靈的寺廟附近的夾竹桃,標誌著過渡空間,並告誡生者要保持應有的尊重和距離。
民間傳說中,夾竹桃的起源是個美貌卻心狠手辣的女子——她利用美貌欺騙和傷害他人。作為懲罰,她化為一株植物,保留了美麗的外表,卻獲得了劇毒,永遠警示世人,美貌與善良並無二致。
儘管夾竹桃具有毒性,但在阿育吠陀療法中,由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適當處理後,它仍具有藥用價值。這種藥用價值體現了一個原則:即使是危險的事物,只要以正確的知識、尊重和技巧來對待,也能帶來潛在的益處。未經訓練的人若草率處理夾竹桃,可能造成傷害;而了解其特性的專家則可以提取其療癒成分——這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智慧、訓練和尊重都至關重要。
儘管生長在乾旱貧瘠的土壤中,夾竹桃依然繁花似錦,象徵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在逆境中保持美麗的能力。夾竹桃的這種韌性與哲學中關於無論外在環境如何都要保持內在美和力量的教義不謀而合。
香巴卡:眾神的牽牛花
各種牽牛花(Ipomoea屬)的喇叭狀花朵,在印度多種語言中被稱為“kamal”,它們在黎明時分盛開,午後凋零,構成了一幅引人注目的景象。這種晝夜交替的節奏將它們與太陽崇拜和日常靈修週期聯繫起來。
牽牛花攀爬向上的特性,使它們自然成為精神追求和靈魂昇華至覺悟的象徵。藤蔓不畏艱難險阻,頑強向上生長,正如修行者在逆境中堅持不懈地追求更高意識境界一樣。
黎明時分盛開的花朵——通常是晨禱和冥想的時間——使它們成為黎明儀式中合適的供品。它們的出現教導我們以嶄新的面貌開啟每一天,強調早晨靈修的重要性,並珍惜每一天獨特的奉獻和成長機會。
花朵盛開後迅速凋零,印證了世事無常的教義。即使清晨的禮拜是在鮮花盛開的牽牛花環繞下進行的,到了下午,這些花朵也會凋謝——這直觀地表明,一切美好珍貴的事物都是短暫的,從而鼓勵人們全然地活在當下,珍惜當下。
木蘭花:山之美
生長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其他山區的各種木蘭品種,開出的花朵絢麗奪目,在當地的傳統和民間傳說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這些花朵在嚴酷的山區環境中綻放——儘管氣候寒冷、空氣稀薄、生長條件惡劣——使它們成為精神力量的象徵,也像徵著即使身處逆境也能綻放美麗。
有些地方傳統將山花與居住在喜馬拉雅山的諸神聯繫起來——濕婆神居住在岡仁波齊峰,恒河從天而降,流經濕婆神的頭髮,還有許多聖賢在山洞中冥想。生長在這些聖山上的花朵被認為具有神聖的象徵意義,尤其在精神層面具有強大的力量。
由於採摘高山花卉難度很高——需要跋山涉水前往高海拔地區——因此它們顯得格外珍貴。朝聖者從聖山採摘的花朵,不僅帶回了花朵本身,更承載著虔誠、決心和成功完成精神之旅的印記。這些花朵成為了完成艱辛朝聖之旅的實體見證。
寺廟禮拜與日常修行中的花
要了解印度的花卉神話,就必須了解如今仍在延續的鮮花崇拜習俗。數以百萬計的印度教徒、佛教徒和耆那教徒每天都會向神靈獻花,他們認為這些供奉既是像徵性的,也是實際的虔誠行為。
獻花(pushpanjali)的習俗遵循特定的禮儀。鮮花必須新鮮、乾淨、完美──不能枯萎、破損。
或被蟲蛀的花朵都不合適。這項要求教導人們要奉獻自己最好的,在虔誠中保持卓越的標準,並以美麗和關懷來親近神靈。
根據傳統習俗、顏色和象徵意義,不同的神祇會接受不同的花卉供奉。信徒會學習哪些花卉能取悅哪些神祇-濕婆神接受貝葉和曼陀羅花,毘濕奴神接受羅勒和蓮花,象頭神接受紅花,杜爾迦女神接受紅色木槿花,薩拉斯瓦蒂女神接受白花。這種由父母傳給子女的知識,使這些傳統得以代代相傳。
在抵達寺廟或家中佛壇之前,採集或購買鮮花進行祭祀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虔誠的開始。用心挑選鮮花,確保它們的新鮮和美麗,並悉心照料,這代表著信徒在精神上為祭祀做好準備。鮮花成為虔誠的延伸,是內心敬畏的具象化體現。
為神靈製作花環(mala)是一種虔誠的藝術形式。花圈的圖案、長度、所用花材和編排方法都遵循地理傳統和特定用途。專業的花環製作師(malakara)在主要寺廟外工作,用成千上萬朵鮮花精心製作花環。他們技藝精湛,能夠快速地將花朵串成花環,同時保持美觀和對稱,這代表著世代相傳的知識。
獻花的象徵意義是多層次的:
無常花朵會盛開、凋零、枯萎——獻祭花朵體現了對生命短暫的感悟,以及在力所能及之時獻祭的重要性,因為花朵和人類的生命都是暫時的。
美麗向神獻上美,既是對神之美的敬意,也是對世間一切美的認可,因為世間一切美都源自神之美,並反映神之美。
投降從莖上摘下的花朵無法回到植株上——它們是完全、不可逆轉地獻出的。這象徵著信徒對神明的徹底臣服。
自我奉獻這朵花代表著完全綻放的自我(我執)。將它供奉在神靈腳下象徵著將自我臣服於神聖的意志。
感官供奉鮮花帶來色彩(視覺)、香氣(嗅覺)和質感(觸覺)——獻上鮮花意味著將所有感官體驗和快樂獻給神靈,而不是將它們據為己有。
不同的獻祭方式承載著不同的意義:
在神靈腳下擺放鮮花謙卑、臣服、以僕人或信徒的身分來接近神靈。
用花環裝飾神像:透過美化所愛之人來表達敬意、裝飾和愛。
散落的花朵:慶祝,在空間中創造美,充滿奉獻精神。
水中漂浮的花朵:放手,讓虔誠自然流露,將元素(花和水)結合到敬拜中。
獻花後配戴鮮花接受祝福,承載神聖的存在,因虔誠而芬芳。
祭祀結束後,如何處理鮮花也需要格外注意。供奉的鮮花會成為聖物(prasad),不應被當作垃圾處理。它們通常會回歸自然——漂流於河中、置於聖樹之下,或以尊重的方式進行堆肥——以此表達對供奉給神靈之物的敬意,即便祭祀儀式結束後,它們依然具有神聖的意義。
時令花卉與節慶週期
印度的節日遵循陰曆和陽曆,形成花卉使用的年度週期,反映出花卉的季節性供應和象徵意義。花卉曆法將天文學、農業、氣候和神話融入日常生活中。
春季五日節(春季節日,1月至2月):慶祝薩拉斯瓦蒂女神和春天的到來。黃色花朵佔據主導地位——萬壽菊、黃玫瑰、芥菜花——象徵著知識、學習和春天的金色光芒。
摩訶濕婆節(濕婆大夜,二月至三月):整夜的祭祀活動中會供奉曼陀羅、貝葉和白色花朵。這些花朵在夜間盛開的特性或白色象徵濕婆與夜晚、冥想和超越的關聯。
灑紅節(色彩節,三月):雖然霍利卡節以彩色粉末聞名,但鮮花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焚燒霍利卡花燭的儀式中會用到鮮花,而節慶的歡樂氣氛也與春天的花朵盛開息息相關。
柴特拉九夜節(春季九夜,三月至四月):這九個夜晚是為了紀念神聖的母親,人們會獻上鮮花,以體現所崇拜的每一位女神的化身。紅芙蓉、蓮花、茉莉花和其他鮮花被用來製作精美的裝飾和供品。
哈努曼誕辰紀念日(哈努曼誕辰,四月):向哈努曼神廟供奉紅色和橙色的鮮花,以表達對他的虔誠和力量的敬意。
佛誕節(佛誕日,四月至五月):蓮花是佛教寺廟裝飾和供品中的主要花卉,與其他白色花卉一起代表純潔和覺悟。
拉卡沙班丹(兄妹情誼節,八月):雖然主要是為了結下保護之結,但鮮花會裝飾房屋和供品,兄弟也經常送花給姐妹。
克里希那誕辰節(克里希那誕辰,八月至九月):以羅勒、卡丹巴花、帕里賈特花和其他與克里希那相關的花卉為特色。精緻的花卉裝飾營造出節日氣氛,慶祝這位頑皮的神。
象頭神節(象頭神伽內許的誕辰,八月至九月):紅色的花朵,特別是紅色的扶桑花,以及其他鮮豔的花朵,都用來祭祀伽內許。節慶中精美的花卉裝飾體現了伽內許對美和慶典的熱愛。
夏拉達九夜節(秋季九夜,九月至十月):最盛大的九夜節(Navaratri)以向杜爾迦女神獻上大量鮮花為特色。每晚都專注於展現不同的女神化身,並獻上對應的花朵。節慶以十勝節(Dussehra)結束,慶祝正義戰勝邪惡。
排燈節(燈節,十月至十一月):萬壽菊是裝飾的主色調,蓮花則用於祭祀拉克什米女神。金色的花朵與油燈的光芒相映成趣,象徵著繁榮和神聖之光。
卡爾蒂克滿月節(11 月):以 Tulsi Vivah(羅勒婚禮儀式)為特色,並在禮拜儀式中大量使用羅勒花和羅勒葉。
豐收節/瑪卡爾桑克蘭蒂(豐收節,一月):用甘蔗花、稻花和任何在當地盛開的花朵慶祝豐收,以紀念農業的豐收和太陽向北移動。
這種節日循環確保人們全年都能與鮮花互動,創造出收集、獻祭和慶祝的節奏,將人們與季節變化、農業週期和神話時間聯繫起來。
地區花卉傳統
印度廣闊的地理和文化多樣性造就了地域性的花卉傳統,同時也維持了全印度的神話框架。
泰米爾納德邦泰米爾人擁有極為豐富的花卉傳統,每位神祇都有特定的花卉,花環製作工藝也十分精湛。茉莉花串珠工藝更是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地位。在泰米爾傳統中,「athi poo」(無花果花)和「thumbai」(白花銀菊)這兩種花卉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桑伽姆文學和民歌中均有出現。
喀拉拉邦:以在歐南節期間製作精美的花卉裝飾(pookkalam)而聞名,用花瓣拼成錯綜複雜的圖案。不同的花朵代表著不同的吉祥寓意,而製作這些圖案的藝術也在家族中代代相傳。
孟加拉玫瑰和萬壽菊是主要花卉,尤其是在杜爾迦女神節期間,精美的花卉裝飾和花環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在孟加拉沙克蒂教中,芙蓉花作為獻給卡莉女神的祭品具有特殊的意義。
克什米爾番紅花(雖然嚴格來說使用的是花蕊)具有巨大的經濟和文化價值。番紅花在秋季短暫盛開,採摘過程又十分耗費人力,因此備受珍視。達爾湖中的蓮花盛開,景色壯麗,其種植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生計。
拉賈斯坦邦沙漠花卉,例如羅希拉花(Tecomella undulata),因其能在嚴酷的環境中生存而具有特殊的意義。它們在難得的雨後盛開,帶來喜悅和慰藉。萬壽菊和玫瑰在人工栽培中生長旺盛,並在宗教和節日慶典中廣泛使用。
印度東北部豐富的蘭花品種和杜鵑花等獨特的花卉在部落和地區傳統中佔有重要地位。不同的民族群體保留著各自獨特的花卉知識和習俗,其中許多與佛教傳統相融合。
喜馬拉雅山山地花卉,包括報春花、各種杜鵑花和高海拔物種,在當地傳統和朝聖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聖地附近盛開的花卉能夠提升朝聖體驗,並被用作祭品。
印度古典藝術中的花卉
印度古典藝術——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和文學——廣泛運用花卉象徵和意象。
古典舞婆羅多舞、卡塔克舞、奧迪西舞和其他舞蹈形式都包含代表各種花卉的手印(mudra)。舞者們透過這些手印來描繪花朵的盛開、獻給神靈的供奉以及在故事講述中作為象徵意義。舞者們佩戴的精美花卉飾品和服飾體現了古典美學和宗教傳統。
微型繪畫莫臥兒、拉傑普特、帕哈里等細密畫派廣泛描繪花卉——既有寫實的,也有像徵性的。花園景色、花境以及人物手中的花卉都透過視覺語言傳達意義。波斯的影響與印度傳統融合,形成了兼收並蓄的花卉藝術語言。
古典音樂拉格(旋律框架)與一天中的時間、季節和情緒相聯繫,常常喚起人們對花的聯想。古典作品的歌詞經常提及花卉——克里希納的笛聲比作卡丹巴花的芬芳,愛人的美貌比作蓮花或茉莉,離別的痛苦比作黎明時分飄落的帕里賈特花。
寺廟雕塑在印度各地的寺廟中,雕刻著石雕的蓮花隨處可見。蓮花出現在寺廟的柱子、門廊和天花板上,營造出神聖的空間。神祇手持石蓮花,端坐於石蓮花寶座之上,甚至從石蓮花中顯現,使花朵的象徵意義永恆流傳。
梵文文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往世書》和古典詩中都大量提及花卉。在被譽為梵語文學巔峰的迦梨陀娑的作品中,花卉的描寫特別精細。 《雲使》描繪了雲朵移動時印度各地的時令花卉,透過植物學的觀察,建構出一幅詩意的地理圖景。
阿育吠陀醫學和花精療法
印度傳統醫學體係阿育吠陀廣泛運用花卉進行身體治療和情緒/精神平衡。花卉同時發揮多重療效-其成分能夠治療身體疾病,芳香療法能夠影響情緒和能量,而其像徵意義則有助於心理療癒。
蓮花蓮藕的各個部位可用於治療不同的疾病。蓮子能安神益腎,蓮蕊有益生殖健康,蓮葉可退燒、緩解消化問題。整株蓮藕(在阿育吠陀醫學中)都具有清涼的功效,並有助於靈修。
茉莉花茉莉花可用於治療憂鬱症、焦慮症和神經系統疾病。按摩時使用茉莉花油有助於放鬆身心,敞開心胸。茉莉花的香氣令人精神振奮,同時又具有鎮靜作用,能夠平衡瓦塔(風/空元素)。
玫瑰玫瑰具有清涼舒緩的功效,可緩解炎症,維護心臟健康,並有助於平復憤怒、沮喪和因高溫引起的情緒波動。玫瑰水能夠清涼眼睛、肌膚,並舒緩情緒。
木槿用於滋養頭髮、支持生殖系統健康和治療發炎。花朵的紅色及其與女性力量(Shakti)的關聯,使其與血液健康和女性活力聯繫在一起。
佔婆這些花朵可以緩解焦慮,輔助冥想練習,並平衡體內的皮塔(火元素)。它們的香氣有助於提升靈性,同時使意識更加沉穩。
萬壽菊具有消炎和修復皮膚疾病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傷口、消腫和增強免疫功能。花朵鮮豔的顏色與皮塔(Pitta)和阿格尼(Agni,消化之火)有關。
現代研究證實了許多阿育吠陀傳統療法的有效性,在花卉中發現了能夠治療傳統醫學透過觀察和經驗所發現的病症的化合物。這種科學驗證並非取代傳統認知,而是對其進行補充,顯示經驗性的傳統知識值得尊重和研究。
佛教花卉象徵意義
印度的佛教發展出了廣泛的花卉象徵意義,並隨著佛教在亞洲傳播開來,影響了西藏、中國、日本和東南亞的花卉傳統。
這蓮花蓮花至高無上,象徵從無明(泥)經修行(水)最終證悟(花)的道路。不同顏色的蓮花代表不同的教義-白色代表心靈純淨,粉紅色代表佛陀,紅色代表慈悲,藍色代表智慧。
獻花佛像教導我們無常-花朵會凋零,正如萬物終將消亡。這種直觀的教導強化了佛教的核心哲學:執著於無常之物只會帶來痛苦。
八吉祥藏傳佛教的八支(八支)中包含蓮花,象徵純潔和覺悟。這些符號貫穿佛教藝術、建築和法器之中。
花束佛教修行強調簡潔、自然,讓花朵表達其本質,而不是強迫它們變成人造的形式——這些原則在佛教傳入日本後影響了日本插花藝術。
佛陀的教義這段故事常被稱為“花語”,講述的是他默默地舉起一朵花,只有摩訶迦葉明白了其中的含義——這開啟了禪宗強調超越言語的直接傳承的先河。這個故事確立了花朵作為教導工具的地位,它指向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真理。
耆那教花卉倫理
耆那教的非暴力(不殺生)原則對花的使用提出了特定的倫理考量。耆那教徒在祭祀中供奉鮮花,但會格外注意避免造成傷害:
落花比起採摘,收集自然掉落的果實可以避免傷害植物,並且表明接受自然規律而不是強取豪奪。
仔細收集當必須採摘時,耆那教徒會帶著虔誠的祈禱,只採摘所需的部分,並確保植物的整體健康不受影響。
沒有夜間聚會夜間採摘的花朵可能會困住睡在花朵裡的昆蟲,造成意外傷害。白天昆蟲活躍時採摘可以減少這種意外傷害。
檢查花朵:在獻祭之前,人們會檢查花朵,確保裡面沒有昆蟲,保護微小的生命,並遵守非暴力原則。
這些做法表明,即使是虔誠的行為也需要道德意識,精神修行不能成為造成傷害的理由——這一原則從鮮花延伸到耆那教生活的方方面面。
現代的變化與延續
現代印度在適應現代環境的同時,也保留了古老的花卉傳統:
商業花卉栽培為宗教和世俗市場供應鮮花。主要寺廟和城市附近的花卉農場全年供應鮮花,使鮮花更容易獲得,但也引發了人們對永續生產以及鮮花與自然季節關係的思考。
塑膠花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會出現,特別是在持久的裝飾中,儘管它們通常被認為不適合作為真正的祭祀神靈的供品——真花的短暫性是其精神意義的一部分。
環保意識這引發了人們對永續採花、保護野生植物物種、確保種植方式不會破壞生態系統等問題的思考。一些寺廟和社區現在專門種植花卉用於祭祀,從而形成封閉系統。
僑民社區儘管印度傳統花卉獲取管道有限,世界各地的人們仍然保留著鮮花崇拜的傳統。信徒會根據當地情況靈活調整,使用當地花卉,同時保持其像徵意義和虔誠的意圖。這種靈活性表明,雖然特定的花卉蘊含著特定的意義,但獻花的行為本身以及虔誠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基因改造和雜交培育出顏色、大小和特徵各異的花卉。這引發了關於祭祀用花是否合適的疑問——經過改造的花卉是否可以接受?還是應該使用天然形態的植物作為祭品?不同的社群對此有不同的答案,引發了持續的討論。
氣候變遷這會影響花朵的開花規律,有時甚至會擾亂傳統的曆法和物候知識。當花朵的開花時間早於或晚於傳統預測時,社群必須調整相關習俗,同時保留其精神意義。
儘管時代變遷,但其核心習俗仍延續。孩子們依然學習哪些花適合哪些神靈。家家戶戶仍採收鮮花用於晨祭。寺廟仍為節慶神靈製作精美的花環。這鮮活的傳統在不斷演變的同時,也堅守著其核心──花朵是神靈賜給人類的禮物,而將花朵回饋給神靈則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恩典循環。
花店指南永恆之花
印度的花卉神話和習俗揭示了一個文明,數千年來,這個文明與花卉之間或許保持著世界上最精細、最哲學深度、最緊密結合的關係。花卉不只是指向抽象概念的象徵,它們積極參與精神生活——它們是美的化身,獻給美的源泉;它們是無常的化身,在綻放中傳授智慧;它們是神聖的存在,以平易近人的形式顯現。
印度傳統中的花朵蘊含著無數的道理:蓮花從淤泥中生長,象徵著覺悟源於平凡的生活;黎明時分飄落的蓮花告訴我們,一切美麗都是短暫的;家中種植的羅勒象徵著與神靈的日常聯繫;獻給杜爾迦女神的木槿花代表著生命必須盛;
這些教義並非以歷史資訊的形式流傳至今,而是融入了日常實踐。當祖母教導孫子女哪些花朵可以用來敬奉象頭神伽內什,當婦女用新鮮的茉莉花串成髮髻,當信徒在拉克什米女神腳下供奉蓮花,當一家人用萬壽菊裝點排燈節——這些行為維繫著鮮活的傳統,將當代的修行者與數千年前的祖先聯繫起來。
花卉融入印度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宗教、藝術、醫藥、文學、節慶、日常習俗——這表明,即使生活在文明社會中,人們仍然可以與自然保持深刻的精神聯繫。花卉告訴我們,物質與精神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美服務於精神層面;神性以人類可感知和可觸及的形式顯現;而最簡單的行為——例如獻上一朵花——也蘊含著無限的意義。
當現代文明面臨環境危機和精神空虛時,印度的花卉傳統提供了智慧:以敬畏而非剝削的態度對待自然,才能建立可持續的關係;美具有超越實用性的內在價值;將人類與自然循環聯繫起來的日常實踐,有助於生態和精神健康;而通往神聖的道路,並非僅僅通過非凡的努力,而是通過用心和虔誠去欣賞平凡的美。
這些花朵在印度的花園、荒野和寺廟庭院中持續盛開。它們繼續被供奉在數百萬個祭壇上,編織成無數花環,戴在婦女的發間,撒在祭祀的祭壇上,漂浮在神聖的河流中。它們繼續傳授它們一直以來所傳授的真理——生命從黑暗中綻放(如同蓮花從淤泥中生長),美麗轉瞬即逝(如同黎明的帕里賈特),虔誠創造聯結(如同家中的圖爾西),意識可以綻放(如同頂輪的千瓣蓮花),對於那些懂得觀察的人來說,與聖塵匯聚的人來說,
印度偉大的教義認為萬物皆神聖,萬物皆是神聖的顯現,而花朵——美麗、短暫、自然慷慨饋贈,又被奉為神聖的祭品——最清晰地展現了這一真理。它們是創造的綻放,是意識的綻放,是神性在形體中的遊戲,是靈魂對美本身的獻禮。所有的教義都蘊藏其中:無常與永恆,有形與無形,超越與當下,在一朵沐浴晨光的花朵的純粹完美中完美融合。
Om Pushpam Pushpam Namah-向花朵致敬,向化身為花朵的神致敬,向永恆綻放的存在本身致敬。

0 responses to “印度神話和文化中的花卉”